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一轮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俄国苏俄苏联1917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91俄国(苏联)发展线索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和作用。2、新经济政策实行原因、内容和作用。3、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评价。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材料: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材料: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设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苏俄为什么建立之后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呢?客观条件不允许。当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战胜国内外敌人,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概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2)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3)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三年内战(4)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总之:苏俄国内叛乱、国外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1)、直接目的:解决战争的危机,巩固政权。2)、主观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材料一: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材料二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列宁选集》2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项目主要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劳动实行余粮收集制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强制劳动)4实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5评价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积极方面:消极方面:战斗中的恰巴耶夫经过三年多(1918-1920)的战斗,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红军反击敌人的进攻结果: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的“特殊历史条件”包括①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苏俄,支持俄国境内叛军,内战爆发②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③俄国相对落后贫困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课中练习1:DDA2、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A、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迅速实现国有化B、取消商品贸易,推行国家统一配给政策C、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D、巩固苏维埃政权,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作用时,首先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成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4、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B、保证了军事上胜利C、使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D、列宁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C材料2、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思考:1)、如何理解材料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是苏俄理想的政策?是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你认为苏俄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吗?材料1、有人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背离了经济规律,但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反映了人民急切的美好的愿望。探究: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从材料二中看出,当时采取这种政策除了战争的需要,还有什么目的?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列宁说“我们犯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材料: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战争和灾害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材料说明了什么?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水兵叛乱,被迅速平息下去。但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列宁的思索: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说明了什么?“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向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的尝试,带有极左的倾向,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不符合俄国的国情。列宁思考,怎样重建社会主义。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抗议抗议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1)1921年列宁也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请思考:列宁要退到什么地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2)列宁实行“退”,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列宁善于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他曾原原本本地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提出了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新计划——新经济政策。但是对这项新计划,甚至连他最亲密的战友们也感到不理解。”——尼古拉·津科维奇《领袖和战友》列宁的坚持: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等强烈不满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四年大战、三年内战严重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不满(工、农、兵)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本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⑴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⑵直接原因: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5、新经济政策内容项目主要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作用减轻了缓解了提高了取得了有利于提高了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5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6意义经济:调动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下基础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对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苏联的成立1922年成立;1924年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通过新经济政策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2、我们之所以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因为它A.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巩固了工农联盟D.保证了军事胜利、巩固了政权3、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A.克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B.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C.打退协约国的武装干涉D.镇压工农暴动4、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ADAB课中练:思考:“坚冰”是指什么?用什么去打破这“坚冰”呢?严峻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资料1921年,列宁在纪念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