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关系史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穆天子传》先秦的歷史神話典籍之一。先秦的歷史神話典籍之一。西晉初年,在今河南汲縣發現一座戰國時期魏國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簡,均為重要文化典籍,通稱“汲冢竹書”,其中有《穆天子傳》、《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為至今流傳的《穆天子傳》。2.彩陶之路公元前4000年以前形成的由中原到西北的彩陶文化通道。它以黄河上游为起点,通过河西走廊,在新疆地区沿着天山山脉到达巴尔喀什湖东岸一线。这些史前彩陶多为深腹盆类,以黑彩绘花纹和弧形三角纹为主,属庙底沟文化石器。在彩陶文化向西的传播过程中,也经横断山南传进入长江上游地区。沿途中,彩陶文化又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形成新的地方性考古文化,有力的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3.大夏西迁公元前174~前161年,伊塞克湖東岸和伊犁河上游流域的塞種部落受大月氏第一次西遷的沖擊,向南遷徙。途中與大夏發生沖突。戰敗的大夏人除一部分傍南山(今阿爾金山、祁連山山脈)東逃,進入隴西洮河流域外(漢時曾在此置大夏縣),大部向西遷徙。4.塞里斯古代希腊、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并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Seres),中国的首都为赛拉(Sera)。赛里斯义为丝。中国向西方输出丝及丝织品甚早,当因此而得名。据亨利·玉尔《古代中国闻见录》记载,希腊人著作中,谓赛里斯产丝,驰名宇内,罗马金钱每年流入赛里斯者甚多。5.解忧公主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她在细君公主去世后,汉武帝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把她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的乌孙昆莫。她一生经历了三个丈夫,都是乌孙王,直到年过七十岁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甘露三年回到汉朝。解忧公主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这对实现西域各族与汉族的联合,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对丝绸之路的畅通,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6.老子化胡说指老子西入印度教化佛陀,或老子转生为佛陀之说。为佛教与道教两派相争时所产生之特异说法。汉魏六朝时期是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国,进而引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作为道家象征符号的老子,曾被道教和佛教双方进行大规模的宗教化解读和利用,“老子化胡说”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现象。7.康泰、朱应中国三国时吴国出使南海的官员。吴国约在黄武五年(226),派中郎将康泰和宣化从事朱应出使南海诸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远至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位于今柬埔寨)诸国,是中国古代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航海到东南亚、南亚的旅行家。8.怛罗斯之役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之战是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怛罗斯战役之后,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染指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9.中国盐和中国雪指硝石,古代波斯人称之为“中国盐”,古代阿拉伯人则称之为“中国雪”。8世纪时中国已可以利用硝、硫磺、木炭制成火药,是四大发明之一,并应用于喜庆烟火或攻防战事中。此时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尚不知硝的制火药功用,而将这种沿丝绸之路输入的矿物硝作为药物,或者用于炼丹术。13世纪,火药的制造技术传入阿拉伯世界,硝石才被用于制造火药。10.《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2它是一座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由波斯传教士伊斯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概述景教教义神学、教规制度、发展历史,也赞颂了唐朝皇帝对景教所行的公德。它是研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古代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11.卡特万战役中亚史上著名战役。1141年西辽耶律大石在此战击破中亚联军10万,显赫一时的大塞尔柱帝国就此灭亡,伊斯兰教第一次屈服于一个不信教的政权。是役之后,中亚地区政治力量的对比及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塞尔柱帝国不可挽回地失去了阿姆河以东地区,西辽在中亚的统治得以建立。从此,塞尔柱王国逐渐衰落下去,而契丹威名远播西亚和欧洲,成为中国的代称。12.柏朗嘉宾意大利人,天主教方济各会教士。1245年奉教皇旨意出使蒙古汗国,由欧洲起行。此行前往蒙古为执行和平使命,了解蒙古人各方面情况,并转交教皇书信,劝信基督教。但贵由大汗对信仰基督表示不解,并对教宗进行威胁,宣告了出使的失败。柏朗嘉宾回欧洲后,写成了在《柏朗嘉宾蒙古行纪》。此书对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很高的价值。因此,柏郎嘉宾成为13、14世纪东、西方交往热潮的先行者。13.也里克温教即元代时对于基督教各派的总称。该教在元代受到政府之尊崇,颇为盛行。因其崇敬十字架,故亦称为“十字教”,教堂则称为“十字寺”。随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大批的西亚、东欧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天主教徒东来,深入内地。元亡后,该教在中原地区中断。14.市舶制度我国古代的市舶制度是官府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的制度。它产生于唐朝,在宋代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它是把对外贸易的项目收归政府垄断,以获得巨额的收入。市舶司的执掌主要是管理舶商,征收舶税和招邀,接待,维护外来商客正当利益的任务。二、、问答题1.简述中外关系史领域相关古籍体裁并各自列举两种以上重要典籍。2.试从不同体裁列举中外关系史领域中西方典籍史料(每种体裁列举两种以上重要典籍)。A.近代游记罗森《早期日本游记五种》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梁启超《新大陆游记》B.资料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故宫博物院《清代外交史料》古代西方资料希罗多德《历史》普林尼《自然史》托勒密《地理志》波斯、突厥人史料:佚名著《世界境域志》、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突厥语大词典》、志费尼著《世界征服者史》、阿拉伯史料:佚名《中国印度见闻录》、阿·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道里邦国志》、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著《福乐智慧》1.从河姆渡文明中你能找出那些早期人类迁移和文化传播的迹象?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1)据考古发现,河姆渡人已涉足舟山群岛,同时把先进文化通过海上交通传播到舟山群岛,使舟山群岛的原始文化直接承受大陆河姆渡文化的影响。如在舟山考古遗址中发现夹砂灰陶双目式圆蕞足绳纹鼎等明确具有河姆渡三期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址。(2)河姆渡遗址中曾经挖掘出了7000年前的六支木浆(现藏于浙江博物馆),这可是中国考古史上最早的木浆。3(3)舟形陶器的发现,说明当时船体线条圆滑流畅,船头并有系缆孔,已经具备海上航行的条件。(4)此外,河姆渡文化中还挖出了许多石斧、石契、石凿以及有段石锛,它们为砍木、刳木、刨木制造独木舟提供了可能。它表明了7000年前古越族祖先为了主宰海洋,开展丝绸、稻米贸易与渔猎,已开始“刻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海上(水上)丝路的航行,同时在东南亚地区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也广有发现这些石锛。说明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中国大陆居民把自己的原始文化传播到海外各地。(5)考古发掘还证明现代波利尼西亚人在人种体质上与山东大汶口、河姆渡等遗址中的古老居民由亲缘关系,他们很可能是中国东部沿海迁移过去的。2.简述海上丝路的大致走向和路线。1.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2.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3.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3.简述绿洲丝绸之路的大致走向和路线。可分三段:(1)第一段由长安到葱岭,以长安为起点,向西北穿过河西走廊,至敦煌分为两路,北道出玉门关,越流沙到车师前王廷,然后沿天山南麓经焉耆、乌垒(今轮台东)、龟兹等至疏勒,南道出阳关,取道昆仑山北麓,经鄯善(今古楼兰之地,今罗布泊地区)、婼羌(今新疆若羌)、且末、于阗等到莎车。(2)第二段过中亚地区,越葱岭仍分两路,北道经大宛至康居(伊塞克湖以西地区)等地,南道从莎车越葱岭至大月氏,也可转向西南至身毒(今印度)。(3)第三段西亚到欧洲,或自大月氏经安息地区而至大秦(即罗马),或与草原丝路相合,由康居至奄蔡(里海以东地区)乃至黑海以北地区。这条绿洲之路就是盛誉古今中外的“丝绸之路”。4.西汉在西域的经营和管理措施主要有哪些?(1)以和亲联姻等方式联络西域诸国,孤立匈奴,壮大反匈实力。(2)以军事打击为辅助手段震慑反汉势力,清除丝路障碍。(3)设郡筑城,驻军屯田,维持汉朝在西域的直接影响。(4)以纳质入侍制度实施对西域属国的控制。(5)赂遗施惠,培植亲汉力量;以夷制夷,维护西域大局。5.佛教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传入中国的?P67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1)陆路:印度——中亚各国——新疆——河西走廊——中原北部三国时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上即有一段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魏书·释老志》作“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的故事。(2)海路:印度——东南亚——南海我国东南沿海佛教传播之路其实就是商业贸易之路6.简介唐代中国文化西传的情况。(1)物质文化的传播丝绸、陶瓷、纸张、漆器、茶叶(2)科学技术四大发明的西传: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3)精神文化绘画:中国绘画理论和技巧在中亚石窟的体现4宗教:道教的西传文字:汉字在西域7.试论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1)遣唐使和留学生(2)中国文化与大化革新(3)汉学与日本文化(4)唐诗和修史之风影响日本(5)唐朝对日本的艺术熏陶(6)中国化佛教东传日本8.试从纪传体、编年体、政书体和会要体几种题材分别列举三种以上中外关系史典籍。(1)纪传类,主要是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编年类,如《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补注》、各朝实录等;(3)政书类,主要有十通,如《通典》和《通志》;(4)会要类,如《西汉会要》、《东汉会要》;类书类,如《册府元龟》;二、论述题1.试论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P85P166佛教约在公元1世纪两汉交替时期逐渐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此后就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相冲突,佛教也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理论形式和宗教形态,逐渐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寻求落地生根、成长壮大,至隋唐时期,几个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相继成立,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佛教中国化。其在形式上表现为翻译和研读佛教经典、判释和阐发圆教义理、创立佛教宗派、确立山门宗谱,而在实质内容上,则主要是佛教的心性化、信仰化、世俗化。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为了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本土化,(1)佛教中有大量的节日,但是此时的佛教节诞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宗教庆典,还伴有大量游乐活动并逐渐地走进百姓生活。其中最有名的是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大型具有游乐色彩的法会,它起源于佛教弟子——目连用盂兰盆盛食物供养众僧以解救在饿鬼道受难双亲的故事。由于盂兰盆会中蕴含着孝道的内容,所以自从梁武帝首次举行盂兰盆会后,很快被后世统治者提倡并盛行。(2)寺院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举行俗讲,开设戏场,用通俗的语言和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佛经表现出来。唐朝时期,每逢戏院开场,就如同瓦肆勾栏上演歌舞一般,听众络绎不绝,《资治通鉴》卷248中记载,万寿公主嫁给郑颢,大中二年十一月,郑颢的弟弟郑恺患重病,皇上派人探问,回来后问:“公主何在?”答曰:“在慈恩寺观戏。”由此可见当时戏场之魅力。每逢正月,万国来朝。洛阳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布列戏场,从黄昏到清晨,纵情表演,由于参加表演者多穿锦绣缯彩,两京的缯彩为之一空。除了开设戏场外,还有俗讲。郑振择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从唐以后,中国的新兴许多文体便永远烙上了韵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