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答司马谏议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4.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jiànyì(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度。本文是王安石的复信。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北宋熙宁二年开始进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他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几近三十年地方官生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大胆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思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他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变法”。王安石因此被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由于军队的不断扩充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北宋中期出现了一系列统治危机:第一,军费和官俸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第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加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经常爆发;第三,辽和西夏仍然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负担沉重的“岁币”。为了克服封建统治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希望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的主要措施、内容和作用如下:名称内容目的和作用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保甲法把农村按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王安石的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险百姓的现象。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宋神宗死后,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按土地多少收税内容目的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免役法以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措施市易法设市易务稳定市场均输法就贱就近采购物资“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富国之法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3、发展生产诵读课文,注意字词guōchóngjìshùpìnànrénxùxūdùwùduó强聒重念冀君实或见恕也辟邪说难壬人不恤国事胥怨者民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会晤度义而后动再三考虑。批驳法则,计划。揣度,估量,考虑。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某启:写信人陈述以下意见。每:常常。蒙教:受到(您的)指教。指接到司马光的信。蒙,承蒙,旧时的谦词。窍:旧时的谦词,私下,代“我”。君实:司马光的字。游处:同游共处。即交往共事。相好:相互友好。所操之术:所持的见解。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异:不同。故:缘故。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交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国事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强聒:硬要(对方)听。聒:语音嘈杂。虽:虽然。蒙、见:表被动。察:谅解,理解。故:所以。略上报:简略地写此回信。重念:再三考虑。视遇:看待。厚:优厚。反复:书信往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卤,通“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具,通“俱”,全部。冀:希望。或:或许。见恕:原谅我。1辨:通“辩”,辩解。1译:(我)虽然想在您耳边啰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终究必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写此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来往是不应草率无礼的。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谅解我。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段:写自己与司马光分歧的实质和回信的缘由。信的开头,先指出他与司马光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往往意见不一致,这不是因为个人之间有什么恩怨,而是由于“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一个“术”,一个“异”,概括了彼此之间在政治主张方面存在着的革新与守旧的分歧,揭示了分歧的实质。“略上报”,写回信的原因。“具道所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回答司马光的攻击,这是写这封回信的真正目的。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2名实:名称和实际。盖:发语词。得:获得,指对“天下之理”获得正确的认识。所以:用来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废旧立新,名目繁多,生事扰民。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拒绝接受意见。以:因此。怨谤:怨恨指责。见教:指教。指导我,客气的说法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2译:我们读书人要争论的,尤其在于“名称”(概念、理论)和“实际”是否相符上。“名称”和“实际”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弄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因此导致天下人都怨恨和指责(我)。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以为:认为。授:交授,交给。人主:皇帝。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议定法令制度,在朝廷上加以修正。举先王之政:推行前代贤君的政令。举:推行。众议举宠为督(推举,选拔)辟邪说,难壬人:驳斥错误的言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辟:排除,驳斥。壬人:佞人。指巧辩谄媚的坏人。固:本来。前知:预先知道。为: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然后把它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能算是“侵官”;推行先代贤君的治国原则来兴利除弊,不能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不能算是“征利”;驳斥错误的言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不能算是“拒谏”。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预先知道它会这样的。针对来信指责,王安石逐一加以驳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司马光王安石(展现了他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上:皇上。不恤:xù,不关心,不顾念。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讨众人的喜欢。不量敌之众寡: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汹汹然:波涛声。这是指大声吵闹的样子。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的喜欢当作美德。皇上却想要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要尽力去协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盘庚之迁:盘庚迁都于殷。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xū,相与,都。非特:不只是。特,只是。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不因为有人怨恨他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度1:dù,法则,计划,名词。度2:duó,考虑,动词。是:动词,认为正确。不见可悔故: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悔改的理由。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译:(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他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正确,然后行动起来,认为正确就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理由。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2在位:指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助上大有为: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以膏泽斯民:来施恩于人们。膏泽:恩惠。(名词→动词)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事1:做(动词)。事2:事情(名词)。守前所为: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知:领教,接受。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2译: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造福人民,那么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第二段:是回信的中心内容。针对来信强加给自己的“罪状”逐条加以驳斥,表现了王安石把革新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司马光认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思考: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原因王安石认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根本原因: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3无由会晤:没有机会(和您)见面。由:机缘、机会。会晤:见面。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之至,即不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