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_看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看见》--柴静让我看见了什么柴静,是一名记者。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从当初大学的会计专业摇身一变成为央视的当家女花旦,可谓是励志典范。而其外冷内热,直斥时弊的人文风格更是让她获封“公知女神”称号,成为文青们仰望的神坛人物。可以说,央视造就了柴静,也造就了“灰姑娘也可以有春天”的神话。华南虎照片的真伪事件药家鑫案件汶川地震报道两会十年之间,从非典、汶川地震,到李阳家暴和药家鑫案,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作为讲故事的人,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内容摘要:从这本书上我看见了柴静的:坚持自我探寻真实我很少看CCTV的电视节目,唯独只看《第十放映室》和新闻调查,观看之初,无比震撼,随着白岩松、敬一丹、王志、董倩、杨春、柴静走入视线,我开始慢慢了解到新闻。虽然各行各业都有建树一流的达者,可这些人简直优秀太过,当时的柴静在我看来只是优秀人群中的一个比较稚嫩的小姑娘,存在感甚至还不如董倩。真实20多岁的柴静表现欲很强,犀利嘲讽,步步为营,满满腾腾都是杀气。时光的磨砺便是磨掉戾气,不断思考的她有了成长,她放弃了大部分早期对抗式的问答和争辩式的采访,态度由质疑慢慢转变为倾听。这是一个回归新闻本质的过程坚持她在书的扉页上写着:《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汶川地震期间,她去四川做节目,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后来,她索性选择跟着一对夫妻回他们的老家——杨柳坪。那是一对劫后余生的夫妻,已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柴静只是跟着,台里问她要拍什么主题,她回答说“不知道”。她说自己以前很害怕说“不知道”,可那次,她觉得,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她说,生活,会自己长出来。真实•她在节目中说"有价值观的人根本就不会把价值观当武器,甚至不会当盾牌"。•新闻原本就不是放狠话,寻共鸣,求掌声。倾听,见事见人,才是根本。但凡”执着于我“,必然狭隘、挑剔、脆弱、易怒。只有沉入深海,才得见满眼星光。真实•韩寒同学在《可爱的洪水猛兽》中提到过抵制家乐福事件,曾经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在你看到一条新信息时,是否辨认过它存在煽动性。当你决定转发时,是否经过思考并且考证过这条信息的真实性。•尼尔•波滋蔓的《娱乐至死》里说,一切公众的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称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直至娱乐到死。柴姑娘是真正有智慧的记者,一直在向新闻本质靠近,一直走在大多数人的前面。记者的职责是报道真实的事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自我感动自我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新闻不是判断谁对谁错,新闻是探寻真实,人生也一样。得意还是失意,得志还是矢志,博人眼球还是返璞归真,取决于境况,更取决于人心的出发点。《看见》这本书适合一读再读,表面上是在阅读柴静,阅读这个光怪陆离的奇葩国度,其实也可能是在阅读自己,从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在复杂的真相中找到戳到自己痛处的细枝末节的记忆。有时候,恰是因为这份记忆的拥有,才让我们没在前行的路上迷失自我。或许可以借用陈虻送给柴静的那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柴静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