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夏日的玫瑰》、《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我思故我在——地坛里的生命哲学整体感知第一部分•提问:作者是怎样理解“我”与“地坛”的关系的?到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关键词。缘分、宿命我与地坛之间有什么缘分?“我家离地坛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搬过几次家,是“越搬离它越近”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地坛对我有“宿命”的味道?①“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废了双腿。”③“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④“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⑤十五年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进入地坛的?他当时处于一种怎样的人生状态?“十五年前”●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当作者第一次邂逅地坛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他。作者当时为什么总是去地坛?“那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宁静,沉寂地坛为什么会如此宁静呢?废弃,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无人看管“我”与“地坛”有什么相似点?……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被人遗弃的古园被社会遗弃的人同病相怜荒芜冷落失魂落魄地坛“我”作者笔下的地坛仅仅是荒芜冷落的吗?到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地坛特点的句子。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那园子的“不衰败”体现在哪里?到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废弃,荒芜冷落雕栏玉砌不复在四壁朱颜改残阳废园苍松翠柏树幽野草荒藤乐悠悠正红沉静蜂飞蚁动瓢虫升空金蝉脱壳露珠滚动满园草木竞相荣古旧荒芜生生不息荒芜但并不衰败特点作者在地坛真的仅仅是逃避现实吗?他还做了什么?“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那么作者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得出答案了吗?既然出生了,那就要好好活下去;既然死是必然会来临的,那么,就应该想想应该怎样活下去。古老荒芜并不衰败落魄绝望发现生命的美丽虽处逆境不应颓废地坛“我”关于怎样活这个问题,作者一下子想清楚了吗?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问题。在这十五年当中,地坛遭遇了什么?大多都有某种不好的境遇,但他们却能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形体改变、精神不变地坛被人肆意雕琢,但是作者说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这里的“有些东西”指的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共同点?被人肆意雕琢被肆意雕琢不能改变身残志不残古园成为精神乐园(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于是,我开始用全部的生命去体悟生活的味道。•一个人的生死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是自然的安排;就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应由自己决定。我们不该刻意去追求死亡,我们应该好好的活着,珍爱自己的生命。怎样活?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身体残废被社会遗弃废弃古旧荒野荒芜不衰败古柏野草蜂飞蚁动……生生不息死活残疾但不颓废劫难不改变被肆意雕琢落日雨燕脚印古柏气味……生命律动身残志不残死是活着必然降临是一种的节日幸福颓废豁达顽强小结: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在突然而至的人生悲剧面前,有着相当文化修养的史铁生,产生这样的信息:“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他的作品带来了机体健全的作家所不能具有的抚慰人类灵魂、振奋人的精神的热力。-摘自《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作者: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