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书10级历史师范一班王艳丽15100115第一部分:前言调查地点:苏州古城墙及其城门调查时间:2012/5/30调查所用工具:记录本,GPS仪器,铅笔,电脑,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分类表调查人员:王艳丽调查目的:顾颉刚先生曾说过:“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但是在我看来外人对苏州古城的了解是远远不及苏州园林的,虽然苏州园林的布局的确让人叹为观止,但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古城墙的庇佑哪来我们如今这么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让苏州古城能够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以及解决我国的一些自然或是人文的重要遗产遭到严重破环的现象,因此做了这样一个调查。我认为,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不仅可以是我们了解到古人在国家建设方面的聪明才智,以及凸显出我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辉煌成就。然而这些文化遗产的破坏是非常不人道的。因此,一方面为了引起广大市民以及地方政府的注意,要求他们尽快加强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以免那些难得幸存的文化遗迹再次受到破坏;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旅游资源调查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文化遗产正面临的严重挑战。以此,一同积极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去。第二部分:调查区旅游环境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旅游环境自然是无可非议的。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故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的美誉。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作为中国极具特色的旅游城市,苏州旅游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苏州是世界园林之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座,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9座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集中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精华;苏州旅游景点是江南水乡的典范,周庄、同里、木渎、锦溪、甪直、枫桥等千年古镇象明珠一般散落在古城四周。古朴的街市、悠长的水巷,蜿蜒流淌的小河,清澈明净的水光桥影,以及“轿从门前进,船在家中过”的水乡风情是苏州水乡古镇的真实写照;苏州的丝绸、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素有“丝绸之府、工艺之市”的美誉。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河蟹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2004年曾经成功举办世界遗产大会。2006年又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再来看交通方面:苏州自古有京杭迀河贯穿而过。现有京沪铁路以及312,204等多条国道经过苏州。苏州周边有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无锡硕放机场。2007年苏州正在建设轻轨。预计2012年左右投入使用。其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德国水平,是交通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枢纽城市。苏州市已确定在“十五”期间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前期准备从1997年就拉开了序幕,并于去年6月份正式委托法国索非图公司编著城市轨道交通的详细规划。经过二轮专家审查后,最终报告于近日正式形成。第三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和现状苏州在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晚期已经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的这篇水乡泽国之中。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伍子胥当年所奉大王阖闾之命所建的阖闾大城,环城的护城河壕,开向四面的八座水路城门,一直循而不变。一座城门,水路相依,既有陆城门,又有水城门,两路并驾齐驱,同城内水坊街坊,水陆两路并行的双棋盘格局相衔接,这种样式的城门别处少见。是苏州独有的一道风景线。据唐代《吴地记》说,阖闾城有八座水陆城门,“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这样的布局自有其妙处。书中有解释:“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这叫“象天法地”,是按照诸葛亮的八卦阵的样式建造的,同时也表明了伍子胥是有工程规划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阖闾城造得并不规则,而且城门也未统一命名,如阊门又称阊阖门、破楚门,胥门又名姑胥门,盘门最早称蟠门,匠门一名干将门,平门又称巫门,齐门初称望齐门,这八大城门是当时阖闾大城的主要城门,在我们踏访苏州城以及询问老一辈的专家后还得知在匠门南有葑门、赤门、栗门,东南角有鲂鱮门。这足以可以看出当时吴地阖闾大城规模的宏大,防御措施的完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的发达。首先我们调查得到了一些关于这八个主要城门的资料。盘门:苏州盘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南隅,是现今存在的城门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水陆城门,是八座城门中地位最高的。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盘门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据古籍记载,苏州城最初是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门八门之一,古称蟠门。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今名。胥门:胥门位于苏州城西万年桥南。胥门作东西向,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以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得名,当地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和吴国的大臣伍子胥悬头于此而得名。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苏州古城门皆水陆并列,惟胥门为防太湖洪水进城,宋元以后就无水门。陆门原有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的瓮城,已于民国时期拆去。现存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第二道与第一、三道垂直相交砌筑,结构与盘门陆门内门相同。拱门高4.65米,宽3.3米,纵深11.45米。东向(城内)尚存横额,“胥门”二字已毁。门洞左、右残存垣长约65米,残高7.2米,砖石尚较完整。西向(城外)砖石保存甚少。胥门与盘门同为苏州幸存的古代城门。金门:金门位于城西,阊门之南。1922年始辟,城门系罗马式,设三门。现在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金门位于景德路西首。金门建成通行于1931年初,东西向,由一大二小三座拱门并列而成。城墙10.2米,门洞纵深5.8米;中门高7.2米,宽7.4米,为车行道;两边门高3.7米,宽2.5米,为人行道。中门拱券为花岗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两边门以清水砖发拱。墙体以清水砖一侧一丁式砌筑,2.5米以下用花岗石勒脚。墙由下而上略有收分。齐门:又称“望齐门”。据《吴越春秋》记载:“阖闾十年既破齐,齐以女为质,吴为太子波聘之。齐女少,日夜号泣成病,阖闾乃造北门,名日望齐门,令女往游其上。”可以说,在苏州的八座城门中,没有比齐门更伤感的了,这也是苏州诸多城门中,唯一与女性有联系的门。蛇门,吴在辰位,属龙,越在已位,属蛇,故蛇门上置木蛇一条,北首向内,表示越臣属于吴。历史的进程总是让人啼笑皆非,阖闾为了压制越国建造了蛇门,但灭掉吴国的恰恰是越。在苏州的八座城门中,没有比蛇门更短命的了,似乎让人能瞥见点命运的微笑。“缪门”即娄门。据《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缪)门,东南秦时有古(缪)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门随改称娄门。这娄门似乎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光荣事迹”可供人们怀想。“干将门”“相门”即匠门。因附近多数居住工匠而得名。吴王阖闾曾经命名士干将在此门设炉铸剑,因此相门又叫干将门。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称:“将门者今谓之匠,声之变也。”讹音为“相门”。据说伍子胥造竣阖闾大城后,就划定匠门片为干人兵器冶铸区,故命名城门为“匠”也。夫差接王位后,在城西山间大兴土木,造姑苏台与馆娃宫,当时就差遣大批干人建筑工匠集中于木渎西香山片,这就是执中华传统建筑技艺牛耳、驰誉寰球的“苏州香山帮”之历史渊源所在呢。如今相门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相门桥,成为苏州东西向的交通要道。“巫门”即平门。据《吴门表隐》载:“平门亦名巫门。自桃花坞直北,宋时塞。门外达平门塘,出毗陵。”相传公元前505年,伍子胥率兵从平门挥师北上,终于打败齐国,凯旋时即是从平门入城的。民国15年,在齐门以西,开了平门,后发生齐卢之战,因风水之说,苏城像蟹,但不能有八脚,故废塞平门。民国17年,为便利城内外交通,重辟平门,为2个并列的高大城门洞。有外城河而无内城河。城门上无城楼,亦无水城门。平门1958年拆除。除春秋建造的阖闾大城外八门之外,可见诸史籍者尚有赤门、葑门、金门和南门。但是这样的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如今只剩下了盘门保存的最好,次之是阊门,再次之就只剩下胥门了。这不仅是我们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损失,可以说都算得上是我国的一项损失了。虽然我们知道从吴国建立到最后被越过所灭,最后就消失在茫茫的历史潮流中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替,就当时的土城墙来说的确很难保存,所幸的是以后不少朝代都对其进行了修缮和改建:汉代(公元前202年)将城门改用石砖砌造;唐末战乱苏州的八座城门因战争需要而变得更加牢固,同时还增加了几座城门像封门等;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焚城,古城变成一片废墟。到绍定二年(1229年),城坊重建工程完成,刻了一块《平江图》碑志庆。图碑显示,重建的苏州城有阊、盘、葑、娄、齐五座水陆城门;元初诏毁城池,苏州又没有城墙了,但是五座城门还在。元末张士诚入据后,在六门外增筑了瓮城,明、清都保持了这样的格局。1906年,苏沪铁路通车。为方便火车站与城里的交通,1924年重建平门,式样为双门并列。同时在阊门南增辟了金门,式样为仿罗马式,有三门,中门为车道,边门为人行道。1934年拆除阊门城楼,仿金门式样改建了阊门。1936年又在匠门遗址上开辟了相门。1940年在胥门北兴建了新胥门,老胥门废闭。新建的平、金、相、胥门都不设水门,也没有瓮城。这样就有阊、金、胥、盘、葑、相、娄、齐、平九座城门;1951年破墙开了南门,但未建城门。1953年为制止机关团体和市民拆了城砖造房子,市政府发布了“保护城垣”的通告。然而仅隔五年,这道保护令就被“大跃进”浪潮冲掉了。1958年一声令下,把古城墙基本拆光,九座城门仅存盘门、金门和齐门水门(还有老胥门因废闭而幸存,但齐门水门在1978年建水闸时也拆除了)。其中盘门仍保持了水陆城门兼有瓮城的格局,但是苏州古城墙已经没有完整的城墙了,只剩下几个破旧不堪的城门,显然成了被现代蚕食下的零散风景。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才意识到要加快保护城门的行动。从上面的修建完善古城门的历程中可以发现我国自古对古城门是保护与破坏共存,许多朝代都是将城墙最为是赢得军事战略地位而加以修缮改建的,并不是基于一种文化价值遗存来保护的。就像现在媒体报道的一样有些城墙被严令拆毁,目的竟然是为了修建住房或是厂房;有些竟然在墙边进行焚烧垃圾的行为……像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接下来的是我对古城现状的一些介绍和看法历史上苏州古城墙长约15公里,专家认为应是元末明初的遗存。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苏州城墙屡有兴废,周长也时有变化。上世纪50到80年代,三分之二的城墙被拆除。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近年来,苏州的古城墙遭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苏州城墙较为完整的砖石古城墙主要在胥门一带,长期以来,这段城墙内外两侧均住满了外来棚户居民,开挖城墙、破坏城墙上的树木这类现象经常发生。另外这一带地势较低,城墙外也经常会遭水淹。苏州古城墙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部分仅为1249.98米,现存城门三座分别是盘门、胥门、金门。在此后进行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苏州恢复重建了阊门城门及部分城墙。对于保存较为完整的部分,苏州市文物部门设立了“文物单位”来保护。然而,仍有大部分是属于非文物单位。因此,许多文史专家都认为,要从根本上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古城墙,必须制订专门的法律法规。当前古城墙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没有城墙就没有古城。近些年来,苏州市民和政府正着手保护古城的努力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1、2008年起,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的吴恩培教授用两年时间对苏州古城墙进行了全面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