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能量代谢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中伴随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一)能量的来源1.糖:主要供能物质(70%),葡萄糖为主2.脂肪:储存和提供能量(20%~30%)饥饿时,脂肪成为主要供能物质3.蛋白质:长期饥饿或体力极度消耗时供能(氨基酸)第一节能量代谢(二)能量的去路消化吸收生物氧化能量热能化学能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对外做功ATP维持体温ATP是重要储能物质,直接供能物质磷酸肌酸(CP)不能直接供能,作为ATP储存库二、能量代谢的测定(一)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热量,可推算出能量代谢率(排除做外功)(二)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1.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时所释出的热量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2.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3.呼吸商(RQ)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CO2量与同一时间内耗O2量的比值非蛋白呼吸商——糖和脂肪氧化时的RQ混合食物呼吸商一般在0.85左右(三)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1.直接测热法复杂,受限制2.间接测热法临床通常采用简易方法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1.肌肉活动:影响最显著机体运动强度越大,耗氧量越多,能量代谢率越高2.精神活动精神紧张如激动、恐惧或焦虑时,能量代谢显著升高肌肉活动强度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躺卧开会擦窗子洗衣扫地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能量代谢率kJ/(m2·min)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定义:由摄入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蛋白质30%,糖和脂肪4%~6%,混合食物10%4.环境温度20~30℃时能量代谢较低,最稳定低于20C或高于30C能量代谢升高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四、基础代谢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能量代谢较稳定,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清晨、清醒、静卧、精神安定空腹(禁食12h以上)室温保持20~25℃基础代谢率(BMR)定义: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单位:kJ/(m2·h)体表面积可用公式推算,或图中读取临床简略法:RQ定为0.82,氧热价为20.20kJ/LBMR随年龄、性别不同而有生理变动cmm2kg身高体表面积体重体表面积测算图基础代谢率(BMR)正常值:相对值在±15%以内临床意义:辅助诊断甲状腺疾病的方法之一甲亢时,BMR比正常值高25%~80%甲低时,BMR比正常值低20%~40%BMR(相对值)=(实测值-正常平均值)正常平均值×100%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正常体温定义: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血液温度可代表各内脏器官的平均温度临床测定直肠36.9~37.9℃口腔(舌下)36.7~37.7℃腋窝36.0~37.4℃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的生理变动1.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由机体内在的生物节律决定2.性别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育龄女性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排卵雌激素孕激素基础体温月经周期中女性基础体温的变化3.年龄儿童体温>成人体温>老年人新生儿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老年人BMR较低,体温偏低4.其他因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进食,可导致体温升高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一)产热过程1.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内脏器官为主,肝脏产热量最高运动和劳动时:骨骼肌产热最多2.产热的形式寒战产热屈肌和伸肌同时发生不随意节律性收缩产热量很高(增加4~5倍)非寒战产热(代谢产热)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在新生儿显得尤为重要3、产热的调节甲状腺激素,最重要,代谢率增加20%~30%,起效慢,作用持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产热量增加,起效快,持续时间短(二)散热过程1.皮肤散热的方式辐射散热:以红外线的形式直接散发体热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时最主要的散热方式皮肤与环境间温差越大,散热越多有效辐射面积越大,散热越多传导散热:体热直接传给所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散热效率取决于皮肤与接触物温差、接触面积及物体导热性能水和冰导热性能好,衣物和脂肪导热性能差临床常利用冰帽、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对流散热:通过空气流动进行热量交换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散热量取决于皮肤与环境间温差和风速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在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时才能有效进行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时,蒸发成为唯一有效散热方式蒸发散热——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体热的散热方式不感蒸发:体液中水分不断渗透到体表而被汽化不易察觉,与汗腺活动无关发汗:汗腺主动分泌汗液,可有效散热发汗易被意识,又称可感蒸发临床上采用酒精擦浴为高热病人降温2.皮肤散热的调节皮肤血流量的调节:改变皮肤血管的舒缩状态寒冷时:交感神经紧张性↑,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皮肤温度↓,散热量↓炎热时:交感神经紧张性↓,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流量↑,皮肤温度↑,散热量↑发汗的调节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释放ACh,作用于汗腺的M受体,引起汗液分泌发汗中枢主要是下丘脑三、体温调节(自主性调节)(一)温度感受器1.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黏膜、内脏和肌肉等的游离神经末梢热感受器:局部温度32~45℃时,随皮肤温度升高感受器放电增加冷感受器:皮肤温度10~40℃内逐渐降低,随皮肤温度降低而感受器放电增加2.中枢温度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热敏神经元:局部温度升高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冷敏神经元:局部温度降低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热敏神经元较多(二)体温调节中枢1.下丘脑——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2.下丘脑PO/AH——体温调节整合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的传出途径自主神经系统→皮肤血管舒缩反应汗腺分泌躯体神经→骨骼肌紧张性寒战反应分泌激素→代谢水平(产热)(三)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1.体温调节类似于恒温器调节2.下丘脑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起调定点作用调定点温度值在37℃左右体温>调定点:热敏神经元活动↑,产热↓而散热↑,体温↓,回到调定点体温<调定点:冷敏神经元活动↑,产热>散热,体温↑,回到调定点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