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Part1.本书的概况:作者简介、内容概要Part2.本书的主要观点Part3.本书个人最喜爱的部分Part4.本书的评价和观感Part5.本书读后的收获【作者简介】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本书简介】本书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为一体,可供教育工作者参阅。【内容概要】(本书一共26章)第1章:教育是生活必需品第2章:教育具有社会作用第3章:教育作为指导第4章:教育即成长第5章:准备、展现和形式训练第6章:教育即保守与进步这6章从非正规化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从普遍意义的角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及目前各种学校教育目的的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向进步的教育迈进。【内容概要】本书第7-23章研究了民主主义社会所包含的思想及其运用到教育中所做的种种努力阐明教育再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其品格时的作用。第7章:教育中民主的概念第8章:探讨了适合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的目的”第9章:对历史上出现过得两种教育目的观,即“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感作为教育目的”进行了剖析。【内容概要】第10章:兴趣与训练第11章:经验与思维第12章:教育中的思维第13章:教育方法的性质第14章:教育内容的性质为了建设和促进民主主义社会而进行的教育是如何对待“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育中的思维”、“教学方法的性质”和“教育内容的性质”的呢?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构成了本书第10—14章的内容。【内容概要】第15章: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第16章:地理和历史的意义第17章:学习课程中的科学适合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内容又是怎样的呢?本书第15—17章分别探讨了。【内容概要】第18章:教育的价值第19章:劳动和闲暇第20章:知识性科目和实用性科目第21章: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第22章:个人与世界第23章:教育与职业但把民主的标准运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时遭遇到了种种限制,因此本书第18—23章分别对这些限制进行了探讨。【内容概要】第24章:“教育哲学”对前面各章涉及的哲学上的争论进行了回顾,进而探讨了杜威所认为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性质,把哲学解释为一般化的教育理论。第25章和第26章:从认识哲学(即“知识论”)和道德哲学(即“道德沦”)两方面对前面所探讨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本书主要观点】(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一)教育是什么?教育有什么用?(二)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是什么?(三)教学方法观和教育内容观(四)教育目的管(五)教育价值观(六)教育道德观【本书精华,个人最爱】心灵和活动之间形成的任何二元论本身一定在道德中得到反映,在道德哲学中心灵和活动之间存在很多分离现象,因此有必要对道德论进行简洁的批判性讨论.杜威的这本《民主主义与教育》,在最后一章,对前面所探讨的东西作了道德上的回归与总结。也是本人对本书最感兴趣的一部分。第26章道德论【本书精华,个人最爱】活动过程:内部因素(精神因素)外部因素(身体因素)二元论的表达【本书精华,个人最爱】道德:内在的:行为动机(品格),完全存在于意识之中外在的:行为结果(行为),心灵之外的东西行为只与实现动机的动作有关系,结果则与发生事情的结果有关。不同的学派要么认为道德观与心灵的内部状态具有一致性,要么认为道德观与外部行动、结果具有一致性,这两种情况是彼此分离、互不相关的。而其实这种二元论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知行合一,将内在的品格与外在的行为相结合。【引起的联想】什么是有道德的人?不在于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于他做了什么事情——产生了什么后果并让自己在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只有行为和结果才能评判一个人的道德。但是如果没有这种道德认知,那么还会有道德行为地产生吗?所以在知情意行四要素中,怎么让一个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呢?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如何将其统一?教育【引起的疑问】苏格拉底-柏拉图曾经提出:知识即德行,他们认为人不会明知故犯地作恶,他之所以会作恶,是由于对善无知。但是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明明知道知善却还是会作恶?这是为什么?【启发及反思】因此有人说行善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养成习惯或进行实践,并且要有善的动机。但是不同的人对知识的理解又不同,有人认为知识是富有亲切感的、富有生命力的个人的真知灼见,是在经验中获得并经过检验的信念;而另一种观点是第二手的符号性认识,人们在一般意义上相信如此的东西,没有生命力陌生的知识。这种知识在行为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下雨时要带伞而这里的知识只是空洞的术语,就是在岸上描述自己怎么进行自由泳【思想上的转变】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知识,在教育中,“智育”和“德育”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实际上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是确保获得知识的问题,这种知识与冲动系统和习惯系统有关联,因为对任何已知事实加以运用都取决于它的种种联系。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向学生传输有用的知识并让其连带正确的冲动与习惯是非常重要。例如,一个撬开保险箱的盗贼所掌握的炸药知识,可能与一个化学家所拥有的炸药知识在字面上是一模一样的,但事实上盗贼所拥有的这种知识与化学家拥有的知识并不相同,因为炸药知识会与不同的目标和习惯联系起来,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引发的期望】那么如何将之从理论的云端落实到生活的操作性的问题。杜威给出的关键词是“兴趣”。兴趣和道德有什么关系?似乎觉得没什么关联。《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第十章,杜威指出,兴趣即两种事物间的连接。而道德教育的任务正是要破除二元论,将各种对立重新“连接”起来,所以这两者又回归到了一起。1.兴趣使人“无私”:医生不顾自己安危救人2.兴趣使人“有责任”、“有担当”:班里让最吵闹学生当班长3.兴趣使人不断“自我扩容”: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原罪,迎难而上【读后的收获】所谓的道德教育,回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来说,从来不需要什么照本宣科的说教,而是在真实的人生态度和磨砺中的自我感知。它与智育原是一体,它与生活原是一体,它与社会原是一体,“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知行若一。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