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依据笔记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方法》(本课程考试由两位任课教师共同出题,一人一半)题型:单选、简答与论述、设计与分析文献综述作业需在寒假考试之前发给各学科负责人(文件统一命名为学号+姓名),由学科负责人打包统一发至邮箱:xiaochengwa@126.com(注意:寒假考试之前)【内容提要】第一章导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学习方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第三章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第四章教育课题的选定与设计(前四章由曾继耘教授讲授)【专题一】文献的检索与综述【专题二】调查研究【专题三】观察法【专题四】研究报告的撰写(后四个专题由王晓诚老师讲授)《教育研究方法》8.6—7日曾继耘教授授课内容整理第一章导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学习方法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教育研究活动及其方法。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考察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2)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规范,道德规范)(3)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4)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二)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四个层次)1、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论,学科群方法论)2、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教育历史研究方法,教育比较研究方法,教育经验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研究法(问卷与访谈),教育实验法3、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选题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术,抽样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技术,教育统计技术,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术。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只讲一种行动研究)若干新术语:·行动研究与书斋式研究·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田野研究·草根研究·实地研究·生活体验研究三、教育研究活动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一)从教育实践发展来看:重要动力1、通过教育研究,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教育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文化大革命:教育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教育的经济功能五四运动:教育的文化功能90年代:义务教育不能市场化—国家意志---90年代中后期(文化教育)-没有互信、诚信,价值观出了问题,现在文化重建现在文化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政治、经济、文化)如: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题海战术)--送进大学还是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大学有后劲2、通过教育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80年代中后期,北京上海搞素质教育景山学校(小学、初中、高中12年制)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倡素质教育(提倡)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力推进)3、通过教育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制定教育政策提供重要依据:科学决策原来:教育行政决策-教育科学研究(注解,论证,宣传)现在:教育科学研究-教育行政决策(前提,奠基)(二)从教育理论发展来看:基本发展方式·理论构成要素: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的精致程度往往决定了理论的精致程度。·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有二:一是否拥有严密的概念体系(现有水平)。二是否拥有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活动与前景)《教育学》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概念不严密,研究方法不成熟)实验法:前实验—不科学(大部分属于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三)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来看:重要途径(四个误区)误区一:研究是额外的负担(我有必要搞研究吗?我只是做实际工作的人,学校怎么布置我就怎么做,用不着费神去思考去研究。)分析:教育的特点:教育情境的不可复制性(复制自己和复制别人均不可行)教师做研究---教师劳动的探究性反思性实践:日常反思性实践:零散性、断续、表面、个人。课题引领的反思性实践:系统、持续、深入、公开单纯的经验无用-WHY思想背后的理念,思路,原因-与自己的情境结合-创造性运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职责的应有之义日常反思-零散、断续、肤浅,个体。(无意义)课题引领的反思-系统、持续、深入、公开(老师专业发展的好路径)误区二:教育研究很神秘(我也能搞研究吗?)课题研究不神秘!分析:1.方法:用自己会的质的研究量的研究:实验问卷质的研究:访谈、观察、个案2.理论:20世纪70/80年代,行动研究流行,不要求构建理论,要求解决问题(写感悟、随笔、个案分析)3.申报课题:校本小课题(两篇相关的随笔、感悟就可结题)·做控制性强的实验,调查是做研究,做日常观察也是做研究。·做旨在创立或验证理论的书斋式研究是做研究,做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也是做研究。·做旨在解决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方向问题的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是做研究,做旨在解决教师日常教育少新任教师熟练教师引领课题(转型)高原期熟练教师风格教师模式课题(转型)教学问题的校本小课题也是做研究。·写专著,学术论文是做研究,写教育教学随笔,感悟,个案分析也是做研究。1、(不讲)2、课题研究能赋予教师职业以旺盛的生命力。·教师劳动:琐碎性,重复性,单调性-严重的职业倦怠课题研究:创新性,挑战性,系统性-旺盛的生命活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歌德:最重要的不是站在何处,而是你将走向何方。·课题研究不神秘!教师参与教育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学校,也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己。误区三:职称科研误区四:阻碍,重视两头,忽视中间。要对真实问题,研究调整改进,推动发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最早的教育研究源于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反思。一、教育研究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主要特点:1.教育研究开始萌芽,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接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程序归纳观察解释性原理演绎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归纳法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直觉归纳法P1具有AP1具有AP2具有AP2具有A……P3具有APN具有AP4具有A所有P都具有A所有P都具有A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类比思维:《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劝学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整体性和笼统性的特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中国古代教育研究围绕的基本范畴:文与道、言与行、知与行、学与思、师与生等。中国千古传诵的辩证箴言“柔弱胜刚强”“物极必反”“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推故而别致其新”二、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普及教育的发展,使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率成为必需。欧美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普及教育运动①宗教改革时期的普及教育运动②18世纪普鲁士各公国实施的强迫教育运动③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义务教育运动机器大生产与普及教育的关系:①机器大生产要求扩大教育规模,普及义务教育;②机器大生产为普及教育奠定了技术基础。手工业生产:生产技术各不相同,凝集在劳动者手上机器大生产:生产技术基础相同,集中体现为机械学的基本原理动力机→传动机→生产机主要特点:1.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走上了理性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标志: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大师和教育著作。(如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2.受哲学发展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以不同哲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经验论:培根,强调经验,归纳法,实证研究观察—实验方法体系:归纳观察解释性原理实验唯理论:迪卡尔、莱布尼茨,强调理性,演绎法,思辨研究—唯心的,使演绎法、思辩研究快速发展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化运动”: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伦理学——教育目的论心理学——教学论4.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19世纪形成并盛极一时的“科学主义思潮”强调“观察—实验方法”是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启发人们开始尝试在教育研究中开展实验研究。裴斯泰洛齐:1774年初等教育与手工业劳动相结合的实验。欧文:19世纪初教育与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实验。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20世纪前半期)主要动力:教育理论论争的发展简单扩大再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劳动时间↓相对扩大再生产:加强管理、技术革新↓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培养”之论争传统派教育:赫尔巴特,旧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现代派教育:杜威,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观点之争→研究方法之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独立主要特点:1、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标志:一是1909年芝加哥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二是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专著。2.教育研究开始大量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但“教育学化”做得不好,更多的是简单移植,而不是科学借鉴。自然科学:实验法、统计法;社会科学: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心理学:测量法3.两种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和演绎式,各自进一步发展。(1)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拉伊和梅伊曼)两种问题:一种是事实问题,借助于实证的方法来研究。一种是价值问题,借助于哲学思辩来研究。(2)教育测量运动(桑代克)归纳式“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20年时间编制了1300多种量表斯通:算数标准学力测验(1908)桑代克:书法量表(1909)、兴趣测验(1912)职业测验(1915)、办事员能力测验(1917)俞子夷:中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1918)陆志苇: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24)廖世承和陈鹤琴:《智力测验法》(1924)演绎式:新传统派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哲学中新历史主义流派的出现和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实践(由低到高的运动)主要特点:1.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研究日益崛起,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由经典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2.实证取向教育研究得到修正,两种研究范式逐步走向融合。坎贝尔、斯坦尼:“准实验”(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相对控制)教育实验有三种:真实验、准实验、前实验。3.实践取向的教育研究——行动研究得到重视和推崇。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1)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螺旋式编排教材,提倡早期教育(--直线式编排教材)编排教材:学科逻辑、学生心理逻辑“三个任何”的假设: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翻译”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行动研究、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反思原因:改革教育与设计过程缺乏一线教师参与。(3)主张发现式学习。*行动研究产生的背景----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失败----反思原因:改革的研究与设计过程缺乏一线教师参与----“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行动研究4.整体取向成为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5.跨学科研究渐成风尚,并强调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学化”。(专家引领---跟进)6.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第三章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内容提要:一、教育学的归属问题。二、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三、教育研究的科学规范四、教育研究的道德规范一、教育学的学科归属问题1、学科的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2、学科的发展历史。人文学科(文艺复兴)——自然科学(17-18世纪)——社会科学(19世纪)十六世纪以后,西方哲学开始分化,一个叫唯理论,一个叫经验论。经验论代表人物培根,实证的方法,提高人们对自然知识的增长。一个新学科群——自然科学分化出来。唯理论是用思辩的方法。两种基本的方法体系:思辨方法实证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体系科学主义思潮(19世纪):知识论:自然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是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