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就是资本形成。-纳克斯2第五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资本与经济发展第二节资本形成的来源3第一节资本与经济发展一、资本的含义二、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从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特征来定义的。在现代经济学中,凡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包括这种物质的载体)都可称为“资本”。现代经济学中,资本一般被区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三种最基本的形式。一、什么是“资本”?5物质资本: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建筑物、运输工具等。物质资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物质资本是由投资形成的;(2)物质资本存量代表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可同其他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生产能力(3)物质资本具有较长的使用期限6从生产活动角度分析,经济发展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三要素的投入组合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是最缺乏的要素。只有成功解决资本形成问题,才能在其他要素配合下,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7资本来源于储蓄,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形成一定形式的资本,产生一定的生产能力的过程,就是资本形成。“资本形成过程的本质,就是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称为可能”——纳克斯二、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8如何促进资本形成,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摆脱贫困恶性循环?9资本形成的理论先前的理论综述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及其改良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结论102.1先前的理论综述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罗斯托的经济起飞条件*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11亚当·斯密认为,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实行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必须要有购买厂房、公寓和原材料的资金和在产品销售前支付工人工资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资本存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分工会得到扩大。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与资本积累率成正比,资本积累量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增长率的高低。12李嘉图则认为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穆勒在其著作中再三强调资本积累。1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g=s/v)的一个重要推论认为:资本/产出比(v)不变,储蓄率(s)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而在该模型假定中,假定储蓄可全部转化为投资,所以储蓄率就是资本积累率。可以说,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积累成了经济增长的惟一决定因素。返回14罗斯托(Rostow)在《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论中,他特别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均处在起飞准备阶段,应动员国内储蓄和努力争取外国储蓄,以扩大投资,加速经济增长,使经济起飞。返回15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起飞”理论罗斯托(Rostow,W.W.)与《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追求生活质量16实现经济起飞的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17(1)麦迪逊(MaddisomA)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1950-1965年2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55%传统分析方法: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三大类结果: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资源配置效率的贡献占10%,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55%。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18(2)纳迪里1971年《要素投入和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资源流动对全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结果: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要素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其中主要是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一致结论: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资源配置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要大于发展中国家。19(3)中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1952—1982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是,资本增长的作用为50%~57%,劳动增长的作用约为27%~31%,技术进步的作用是16%~19%。分析所采用的生产函数模型为:为技术进步因子。KLAeYrt1rte资本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小,这与美国日本等国的情况正好相反20国别劳动增长作用资本增长作用技术进步作用百分点百分比百分点百分比百分点百分比中国(1952-1982年)原苏联(1965-1975年)美国(1946—1956年)日本(1952-1996年)韩国(1966-1976年)3.081.910.631.452.5230241715245.221.000.421.935.6551131220541.875.032.606.112.241963716522国别比较:21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作用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发展战略。只有重视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的结论:222.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主要观点具体分析政策含义对该理论的批评232.2.1主要观点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24经济增长需要同时具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条件:既要有足够的储蓄,为资本形成提供来源;又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为投资提供引诱。2.2.2具体分析25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26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27两个循环联系起来看: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也会因为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这样,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282.2.3政策含义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作用。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292.2.4对该理论的批评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缺乏鼓励储蓄和把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刺激因素)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有效的劳动力、管理、技术、企业家精神等要素的配合)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302.3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主要观点具体分析政策含义对该理论的批评312.3.1主要观点1956年,纳尔逊(Nelson,R.R.)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322.3.2具体分析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低水平均衡陷阱33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如图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下来(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34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如图在经济增长初期,人均收入增加导致资本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率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新增加的收入将主要用于消费,投资的份额相对减少,国民收入还会增长,但经济增长率下降)35低水平均衡陷阱将两图结合,可以清楚的开出三个变量的关系人均收入低于OE时*(人均收入提高)人均收入超过OE,但低于OF时*(人均收入降低,又回到OE附近)E是低水平均衡点(收敛)*越过F点才能跳出陷阱*(大规模投资,迅速提高人均收入,进入国民收入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的阶段)36ⅠⅡ人均收入Ⅰ表示人口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Ⅱ表示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图示372.3.3政策含义资本形成不足→人均收入低→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越过F点必须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跳出陷阱人口过快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障碍。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382.3.4对该理论的批评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忽视了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392.4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及其改良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对“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改良40观点: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莱宾斯坦(Leibenstein,H.)与《经济落后与增长》(1957)41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必须保持一个最低的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一个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产业的存在。42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43莱宾斯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量之间的冲突来说明。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的。只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的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44对“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评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从投资不足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经济长期停滞的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投资规模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人口压力在发展中国家的潜在威胁,这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意义。但该理论过分夸大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