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 (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思想上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关于作者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解题词语解释欲:甚于生者:苟得:恶:得兼:患:丧:如使:想要比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厌恶同时得到假如,假使丢掉,遗失祸患词语解释呼尔:呼尔而与之:蹴:不屑:加:奉:已:本心:吆喝着给予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好处侍奉停止,放弃天性,天良通假字“辟”:“辩”:“得”:“与”:“乡”:“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乡”通“向”,从前朗读课文,分析思路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义舍生而取义者也比喻论点二者不可得兼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正面反面对比论证由是避患→不为由是则生→不用非独—皆有—勿丧(人之初,性本善)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不屑,—决定生命—义存在万钟——王侯贵族——受——义丧失举例论证返回(正面举例)(反面举例)→有甚于生者→甚于死者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比喻: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对比排比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返回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你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