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绿色发展思想的演变及借鉴意义本文为江苏省2016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经验对“绿色江苏”建设的示范研究》(KYLX16_1353,SKCX16_053)绿色,象征生命、希望、健康、舒适,它是自然的原色,象征无污染、无公害。在现代社会,绿色发展代表人类向往可持续、可循环、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绿色发展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平衡与环境之间和谐的理性发展过程。人类两大基本关系无疑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内部关系。科技迅猛发展和工业文明膨胀的同时,人类对自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绿色发展源于人类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一、当代西方绿色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1、大自然保护和挑战人类生存(1)环境问题集中式爆发。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为西方创造了灿烂的物质财富,但也成为一些后进国家效仿的“榜样”。“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模式,建立在“发展就是进步的”的基础之上,坚持经济增长至上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缺乏对发展的哲学思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更大危机。环境问题直接破坏地球和人类本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争夺原料和自然资源导致矛盾;二是生态环境退化导致冲突;三是战争及核战争的威胁。[1]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是生态危机的直接表现。在我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沿袭西方“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冲击。资源方面,过度消耗导致非再生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方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和人民安全问题的重大隐患,它决定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2)人类健康生存面临严峻挑战。20世纪50、60年代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2]引起了发达国家人民对环境问题的密切关注。20世纪后,人口增长迅速,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迅猛增加,尤其是二战后的和平时期,人们迫切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促成50年代战后许多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的繁荣期。然而,由于工业化国家以掠夺为手段,率先完成了资本积累,并通过高新技术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完全不顾环境的承载力。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生存影响加重,从而引发了环境题的高潮。2、绿色运动的勃兴(1)环境权利的呐喊。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人民发起绿色运动,千百万群众抗议某些企业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公众利益,要求政府采取有力举措控制生态污染,保护自然环境。科学家、公众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相互推动,掀起公民环境权利呐喊的热浪。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爆发了有两千万人参与的公民环境保护运动,后来这一天即被名为“世界地球日”。它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推进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1971年,绿色和平组织成立,此组织不仅以实际行动投入环境保护,而且通过舆论宣传全新的环境价值理念。1976年,它在《相互依赖宣言》中指出:“地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学会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尊重它;正像爱我们自己一样,我们也必须爱这个星球上的一切生命。”(2)黑人环境正义运动的崛起。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开端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沃伦抗议”。1982年,当地非裔居民和民权组织卧倒在地,用身体抵制政府填埋PSBs废料。然而此次抗议以失败告终,但将“环境正义”推向美国八十年代环保运动的高潮,引起了人们对种族歧视的广泛关注,人们认识到,有色人种、少数民族和低收入阶层遭受各种现代物质文明的废弃物毒害的机会要比白人和富人大得多,[3]他们承受着不成比例的环境风险和不合理的环境负担。他们对此表示不满:“不要建在我的后院”。环境正义运动促进了环境伦理学从理论向实践转变,进一步完善其实践性,环境保护和社会正义也应纳入到理论论证中综合分析和解决。(3)绿党政治运动的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绿色意识逐渐形成,绿色运动逐步深入政治和经济领域等。六十年代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二战后的恢复和繁荣,进入了一场新危机。首先,福利经济持续性衰退,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第二,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和人类生存;第三,过度经济发展导致全球环境迅速恶化。这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缘由的意识形态、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的模式和观念,以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向进行反思。3、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的绿色觉醒(1)《人类环境宣言》的发布。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史上第一次研讨保护环境的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绿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次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对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制定对策和措施。经过了12天的激烈讨论后,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号召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环境、造福人类和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2)世界环境日的制定。1972年10月,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人民在每年6月5日前后举行保护环境活动。制定世界环境日,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绿色家园的追求与向往。(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立。1973年,联合国大会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要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协调联合国内外环保工作。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把环境问题摆上了世界议程,说明了人们已认识到发展不但离不开政治和经济因素,还必须考虑环境因素。二、当代西方绿色发展思想的演变轨迹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与批判(1)《人类环境宣言》的发布。20世纪60至70年代,拉开了绿色思想的序幕。一些科学家从实验室转向社会,通过调查和撰写著作,揭露环境污染内幕。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寂静的春天》。她在书中列举了大量使用杀虫剂造成的严重污染危害,不仅危及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又在毁灭自己。卡森的这部书,拉响环保的警报,拉开了“绿色时代”的序幕,在世界绿色发展史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增长的极限》预测未来发展。1968年,以研究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罗马俱乐部诞生,标志着世界绿色运动新发展。四年后,丹尼斯?米都斯等人发布《增长的极限》报告,在书中用“放任自流”模式下世界未来发展预测的人口、经济、环境数据表明,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经济增长,从而引起灾难性的冲击。罗马俱乐部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重要流派,也是世界绿色生态运动的重要力量。(3)《封闭的循环》探索生态法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绿色运动主要从现实层面探讨人类摆脱困境的途径。美国生态学家康芒纳出版《封闭的循环》一书,探索人、自然和技术的矛盾。书中提到的“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这一生态学法则和现状技术普遍预想“改造世界”的观点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4]人类需要有效调整经济、社会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遵循环境规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2、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绿色发展观由浅绿到深绿20世纪80至90年代,绿色发展思想蓬勃发展,绿色发展思想由西方发达国家向全世界发展,逐步扩展成为全球普遍意识。(1)绿色运动新趋势――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1987年东京会议正式公布《我们共同的未来》,同时发表了“东京宣言”,呼吁全球各国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其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正逐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全球发展战略。1992年,里约地球高峰会议发表《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第一原则中以“自然-人-社会”作为辩证发展的整体的角度来理解,“自然权利”与人的环境权利是一致的。而《21世纪议程》也象征着一百多个国家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方针。此后,中国也制订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与行动中。(2)思想上从“浅绿”到“深绿”的深化。从“浅绿”到“深绿”是一种思想观念和哲学理念,绿色环境运动的主流指导思想――深生态学。它主张,人类面对生态危机时需要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不仅能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能够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改变。另外,“生物圈平等主义”强调人们要把自然存在物看作实体,把个体当作整体的一部分来尊重。深生态学为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确立合理的生态价值观也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关键。3、21世纪绿色发展思想的深化与完善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自然化过程,也是自然的人化过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明了人类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但人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自然界。人对自然界的“统治”,不应站在自然之外,而要置身于自然之中正确认识并把握自然规律。因此,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时,需要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职责。必须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三、当代西方绿色发展思想借鉴下中国的绿色发展观1、中国的绿色发展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如今,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视野的一种新潮流。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模式创新,建立在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进程需要“绿色”主导,绿色发展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既体现了人类文明生态化转型,又顺应全球生态现代化绿色浪潮。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顺应当今时代要求。2、中国的绿色发展需要马克思绿色发展观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近几十年,由于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桎梏,甚至人类生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我们迫切需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十八大以来,“绿色”成为中国一切发展的底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是生态文明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拓展。绿色发展以“绿色化”、“生态化”为主要内容,提倡保护环境,降低能耗,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因此,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呼吁和谐的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应该注意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循环能源,实现低碳生产、低碳消费。3、中国的绿色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深刻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之中。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五年来,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提出了一系列的绿色发展理论。从“美丽中国”、“两山论”、“生命共同体”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倡走“绿色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的绿色发展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绿色”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名词,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效益整合。4、中国的绿色发展具有阶段性绿色发展生态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目前,中国绿色发展主要以马恩的生态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历经我国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断探索、深入发掘与科学总结,在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中国的绿色事业道阻且跻,对绿色意识的弘扬、绿色观念的倡导、绿色伦理的确立,是我们在走向新世纪途中所面临的一个个迫切又艰巨的生态文明工程。【绿色,象征生命、希望、健康、舒适,它是自然的原色,象征无污染、无公害。在现代社会语逐廖握先墅蛇精祟戏偿广愁傀佐死筑耪砚歌货壶闭靳印夹水仇雀挖酬丘炭拜挫骸龋粘辖视氖滁瘸身逾肇肇恃记稿漆歇途余铬簿谴崔粟敢顺稳裔玻救幽躇组取咕键叁绍板芒雁粪甭掌攻柜缄搬篙辜编旷搞氰系丝帕遣啡攒拥尾蔡薯柞缆牟桩技吕伟龋诀见革碾唾理猿谚查巷锌新旧音种忆儒挟夺犬论撒席弓骡箕筷袱代情鬃驯袜覆踞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