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电磁铁的应用》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四章“电和磁”的第3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的因素”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电磁铁的应用》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是:实际应用性强。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电磁铁的结构,掌握电铃,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认识磁悬浮列车,信息的磁记录,电话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认识各种结构图来掌握知识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电磁继电器,电铃结构和工作原理(2)教学难点:利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说明原理二、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三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三、说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比如,看书本回答相关问题。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关于水位警戒灯的解释。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1.什么是电磁铁?它有哪些性质?教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顺便提问何为电磁铁,由此进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电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学生看书自学,由学生自行引出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即电铃的结构和原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将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一步步让学生巩固了解这个知识点。2.讨论题在理解了电铃的原理后,掺入一个讨论题,通过学生自行的讨论分析,由学生自己得出结果,既巩固了电磁铁的相关知识,又为下面的电磁继电器的学习起了启下的作用,使接下来的教学重难点能更容易被接受。3.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由教师直接引入难点,即何为电磁继电器。通过对定义的理解,和两幅图的比较,由学生自行探究,更加深入的明白此项应用的优缺点及结构原理。由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对物理的追求。4.认识磁浮列车和信息的磁记录通过对磁悬浮列车和信息的磁记录的讲解,既加深了对电磁铁应用的的理解,也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由此引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促进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5.电话通过阅读阅读知识让学生获取更多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不断学习知识的兴趣。(三)、实施反馈: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五、说课综述:以上是我对《电磁铁的应用》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影响铜线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电磁铁的应用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