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有请大家与我一起走入贵州,走入黔东南,走入美丽神奇的“侗都”-----黎平,一起领略侗族风土人情。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建筑侗族服饰侗族节日侗族大歌侗族建筑在考察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的建筑时,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是必须描述的: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鼓楼之所以占据中心位置,乃是因为它是一个神圣的空间。鼓楼的神圣性首先在于它风水意义上的特殊性:侗族人建寨时鼓楼的安放有“点穴”的意思,就像侗族歌谣中唱的那样“鼓楼建在龙窝上”。不仅如此,它还有着多层的神圣含义。奇特精巧的风雨桥,高大雄伟的鼓楼,别具风格的民居,和四周映衬着的青山绿水,组成了一幅幅秀丽的风俗画卷高大雄伟的侗族鼓楼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侗族风雨桥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侗族服饰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侗族榕江服饰尚重服饰尚重少女装:侗族的衣着以自纺自织的青布为主,有便装、盛装之分。尚重少女盛装最为华贵,一人绣制一套需耗时三年,服饰上盘绣图案繁多,人称“绣画”,但唯侗家人方懂其意。巧夺天工的尚重侗族服饰侗族节日侗族节日以侗年最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节。亦称“新米节”“吃新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南北地区,各地吃新节的时间和仪式虽不尽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体现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节不只是祭祖节,也存在着农事丰庆的复合内容。侗年胜景古藏节每七年一次,人们衣着盛装,庆祝这美好的节日,同时展现侗家人的心灵手巧,踩歌堂,唱侗歌,欢庆丰收。侗族牯古藏节:一幅满盈侗乡人民温婉情怀的民族风情长卷。牯藏节期间,还同时举行斗牛、斗鸡、斗鸟、山歌、琵琶歌、芦笙表演、民族服饰展演等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在尚重、宰蒙、绞洞、纪登、顿路、务弄等分会场,当地群众盛装咸集,虔诚社祭,虔载十年壮牯敬天地、祭先祖,对山歌、会亲友,琵琶鼓乐,以盛大节庆感慰苍生,祁福太平,祷盛世丰年。开幕式上,长号响起,十多位古装老人迈着神秘的步伐,在社祭坛前徐徐拉开“风情牯藏,盛世祁福”开幕式大型民族歌舞表演的帷幕,引领观众穿越音画时空,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感悟远古的浪漫,感知古老的神秘,感受迷人的风情,分享盛世流年的丰收和喜悦。整场演出分为《怀古情长》、《休养生息》、《歌舞升平》、《太平盛世》和《踩堂同乐》五个篇章。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2010年,侗族大歌入选中国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典仪式前的表演。侗族大歌特点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侗族大歌能受到大家的认同与喜爱,除了大歌本身浓浓的民族韵味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打破了西方关于东方无多声部民歌的论断,充满魅力的复调音乐,比纯粹遵循中国传统严格规则的音乐更能为西方观众所接受,更易引起中西方文化的共鸣。”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陆景川表示。“听侗族大歌,你会觉得很不可思议,源自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音符现在听起来,还是令人有说不出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