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课件_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雨巷作者:戴望舒作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1923年在上海大学学习法文,并受法国象征派影响创作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诗集还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作品风格•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写作背景•《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的血腥屠杀,造成可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诗歌背景“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情感明确:有6个全文当中有哪些意象?背景道具人物形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这六个意象象征什么?•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独门独院的人家,长长的青石板路,青灰的墙,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样的小巷让人感到幽深寂静。雨巷狭窄、深邃“雨巷”意蕴•这没有声音,没有阳光,没有欢乐的雨巷实际上是当时的社会真实状况的反映,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黑暗现实的再现:黑暗而浑浊,沉闷而压抑。狭窄、深邃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破旧、衰败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以丁香喻愁。美丽、高洁、愁怨古诗词中的丁香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扩展延伸古诗词中的丁香丁香花(明)许邦才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扩展延伸姑娘的形象有何特征?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美丽高洁哀怨彷徨丁香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姑娘美丽高洁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姑娘形象的意义:可能实指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可以象征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丁香先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虽然理想渺茫难以实现,但诗人仍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先生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又带着淡淡忧愁的姑娘,这个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又希望自已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散了她……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一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空虚和伤感的心境。诗人把美好生活摩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般美,又像梦一般远去。时间:地点:情景:道具:故事:人物:丁香姑娘美丽忧郁哀怨凄婉丁香先生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暮春凄婉伤感小巷悠长幽深寂静颓圮细雨空蒙迷离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主题:《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本诗主题诗人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主要意向,抒发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彷徨的心态,表现了诗人热切的追求不可得惆怅。艺术手法探究艺术特色: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象征(托物言志)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人物或事理,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例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这样写显得含蓄有致。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试一试12、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强调落叶稀稀落落的荒凉景象,更好烘托诗人孤独悲凉等情感。三是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3、复沓句式的妙用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4、优美的音乐旋律。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①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②作品中其他人物。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往往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通过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步骤与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时代背景、环境特征,了解作者经历。•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4、结合诗歌描绘出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特征)•(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形象意义)•示例一: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人:陆游;世:南宋,抗金;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越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答案参考:1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形象的意义•试一试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①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②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