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之校本課程研究顏佩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所專任副教授yenpeyru@ms3.ntcu.edu.tw電話:04-2218-3053(研究室);傳真:04-2218-3340(O)個人網頁:臺中市97年度新住民子女教育研討會研究架構與研究目的•探討:1.香港中小學學校是如何實施新移民子女教育以及2.香港的新移民校本課程是如何實施。•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從事跨國文獻收集分析,並進行非正式、無結構式訪談的方式,•研究時程自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探究香港新移民子女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念措施,•研究目的在於:1.探究了解香港地區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現況與內涵;2.探究了解香港地區新移民子女教育之校本課程發展;3.探究香港地區新移民子女教育之校本課程發展案例;4.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供我國實施新移民子女教育之參考。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之校本課程研究•壹、研究問題的緣起與背景•貳、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理念與政策•一、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宣言與理念•二、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三、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權責單位•四、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措施•(一)「校本支援計畫」•(二)學校提供的先修課程-全日制「啟動課程」•(三)民間組織生活輔導課程-「適應課程」•參、以Banks「整校環境模式」為基礎的新移民學校本位課程案例•一、「新來港學童教育支援計畫」•二、「新來港學生教育之校本管理及發展計畫」•肆、香港新移民子女學校本位課程實踐另一些案例舉隅•一、聖公會基德小學的新移民子女之「校本課程發展」•二、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的新移民子女之「校本課程發展」•伍、小結:提出我國實施新移民教育相關結語與建議壹、研究問題的緣起與背景•有關新移民及其子女的議題獲得官方與民間的重視;•新移民問題在於新移民的會牽引著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問題;•我國政府對於新移民子女教育活動缺失;•台灣新移民子女教育的研究較缺乏國際比較的研究與國外實施的經驗香港新移民議題與台灣相似之處•香港的新移民中也以中國大陸人士佔多數;•若以族裔來區分,其中華裔人口佔香港所有人口的95%,為所有族裔排名的第一;•香港官方語言,口語溝通是以粵語、英語為主,文字的書寫以繁體中文、英文為主。•香港新移民子女在語言學習適應問題;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語言學習:粵語的聽說、繁體字的識讀、英文的能力等;•新移民學童的入學問題、•新移民學童程度審定機制闕如、•適應課程之安排仍難讓新移民子女盡快適應、•15歲以上的新移民子女被摒除於教育體系之外等(羅致光,1997)。香港教育學院因應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策略•為因應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香港教育學院發起一系列改善活動,透過向優質教育基金會提出•「新來港學童教育專業支援計劃」•「新來港學生教育之校本管理及發展計劃」•以「校本課程」為研究主軸與改進之切入點•特色:香港的新移民子女教育傾向由學校據以自身學校環境與需求,去進行相關輔導活動,遵循以往英治時代教育屬於民間活動,給予民間辦學充分的自主權與自由權(訪1/2007/12/30)。貳、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理念與政策•一、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宣言與理念•香港教育目標可說是以「優化教育」為核心,融入香港教育體制中,進而獲得良好的教育。貳、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理念與政策二、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1997年《政策綱領》中,申明香港特區政府為從內地(中國大陸地區)新來港定居的兒童提供的教育服務方向,主要是在中小學階段。•(一)開辦約1120班「適應課程」、「英語輔導課程」。•(二)推行「校本支援計劃」:•(三)短期預修課程試驗計劃:貳、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理念與政策三、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權責單位•(一)中央單位:教育局教育局局長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教育局副秘書長一------------延續及高等教育科教育局副秘書長二-------------策劃、基建及學位分配科教育局副秘書長三-------------學校行政及專業發展科教育局副秘書長四------------學校支援及發展科教育局副秘書長五------------課程及質素保證科教育局副秘書長六-------------機構事務科新聞及公共關係組對外聯繫組高等教育分部延續教育分部基礎建設及研究支援分部教育統籌委員會及策劃分部學校行政及支援分部專業發展及培訓分部優質教育基金會秘書處學校發展分部校本支援服務處課程發展處教育碁建分部質素保證分部財政分部行政分部資訊科技管理分部貳、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理念與政策三、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權責單位•(二)非中央單位:優質教育基金會單位權責1.按照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督導委員會)的指引,評審優質教育基金的申請。2.視情況而定優先次序向督導委員會或優質教育基金信託人建議資助值得支持的申請、以及適當的撥款額及應否在發放資助時附加任何特別條件。3.實地監察獲資助的計劃。4.透過審閱有關文件,監察獲資助計劃的進度及成效。單位權責1.鑑定優質教育基金(基金)計劃值得推廣的意念、做法及經驗。2.為個別或組合基金計劃制定推廣及宣傳策略。3.制定全港性的策略,以提升基金在推動香港優質教育方面的形象。4.檢討及評鑑基金各項推廣及宣傳活動的成效。貳、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理念與政策三、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權責單位•(三)民間組織•香港的中小學,•有公營與私立兩種:•○公營包括:•1.官立;•2.資助;•3.按額資助的普通學校與特殊學校:•○私立包括:私立學校,如國際學校。•香港辦學團體:以新教、天主教、慈善機構和宗親會為主,政府資助的民間團體開辦的學校佔多數。四、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措施(一)「校本支援計畫」•※計畫簡介•此項計畫由1997年9月開始,香港教育局為有錄取內地新來港兒童的學校,提供校本支援計劃津貼。並由2000年4月起,將該津貼擴展至包括非華語兒童及回流兒童。•※課程內容•(1)學校可靈活運用這些津貼,彈性地為新來港兒童提供校本支援服務。•(2)這些服務包括:•a.為新入學的新來港兒童開設補習班(包括中/英文科及其他有需要的學科);•b.設計校本課程;•c.購買教具和輔導教材;•d.籌辦迎新活動、輔導活動及課外活動等香港教育局(2008a)。四、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措施(二)學校提供的先修課程-全日制「啟動課程」•※簡介•新移民子女可選擇先修讀這種綜合課程,之後才進入香港當地適合的學校就讀。2000試驗,2002年已包括新來港內地兒童,非華語兒童及回流兒童,2008年課程內容增加體育、藝術領域。•※計畫目標•(1)提高新移民子女的英語及中文水平;•(2)為新移民子女提供實際的當地課堂學習經驗。•(3)幫助新移民子女適應香港社會和個人發展。•※課程大概會在每年的九月和三月開班,一期約六個月。•※是學童進入正式教育系統的先修制度,加強學童的基本教育、香港文化與教育環境的認識以及生活適應等能力。四、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措施(二)學校提供的先修課程-全日制「啟動課程」•4.課程內容與安排•全日制「啟動課程」包括學術性和非學術性的部份,學術性有英語、中文等,非學術性則包括學習技巧、個人發展、社會適應等,因兩者都對幫助新移民子女融入香港教育制度及社會環境,甚為重要(香港教育局,2007c)。•為了配合參加課程兒童的不同需要,學校可以靈活地組合下列學習單元而施教(香港教育局,2008a):•(1)英語;•(2)中文;•(3)學習技巧;•(4)個人發展;•(5)社會適應;•(6)體育、藝術。四、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措施(三)民間組織生活輔導課程-「適應課程」•※實施方式•由香港教育局資助的非政府機構開辦。•該課程每班的人數約在十至十五人。•舉辦該課程之機構可因應兒童的需求,彈性將課程安排於週日、週末的早、午、或晚上舉行皆可。•年齡介乎六歲至十五歲的內地新來港兒童、非華語兒童,到港定居不足一年或在香港當地學校接受教育不足一年的兒童可報讀,費用全免。•是由民間組織所提供的生活輔導課程,以補充學童語言文化與生活適應課程之不足,自2008年增加日常生活教育項目。四、香港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措施(三)民間組織生活輔導課程-「適應課程」•※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包括個人成長、社區適應及基本學習技巧。在設計這個六十小時課程內容時,非政府機構因應兒童的背景及需要等因素,彈性調整以下各項單元所佔比重(香港教育局,2008b):•(1)社區認識/了解本地文化/了解兩地文化差異;•(2)了解本地教育制度;•(3)學習繁體字/廣東話及基本中文/基本英語及課室用英語;•(4)掌握學習技巧;•(5)學習與人相處和溝通之道/學習如何接納別人及與人相處之道;•(6)學習處理情緒的技巧;•(7)自我形象/自信心的提升;•(8)日常生活教育;香港「校本支援計畫」、全日制「啟動課程」與「適應課程」比較表教育措施「校本支援計畫」全日制「啟動課程」「適應課程」課程性質學校提供的正式課程學校提供的先修課程民間組織提供之生活輔導課程補助來源香港教育局香港教育局香港教育局開始時程1997年9月開始2000年三月試驗,2000年九月正式落實1995年四月及2000年十月開始服務對象2000年4月起,將該津貼擴展至包括非華語兒童及回流兒童。由2002年一月起,有關服務已包括新來港內地兒童,非華語兒童及回流兒童。六歲至十五歲的內地新來港兒童、非華語兒童,到港定居不足一年或在香港當地學校接受教育不足一年的兒童可報讀。計畫目標1.為新來港兒童就讀的學校提供更多支援。2.讓校方能因應新來港兒童的需要而靈活安排支援服務。1.提高新移民子女的英語及中文水平。2.為新移民子女提供實際的當地課堂學習經驗。3.幫助新移民子女適應香港社會和個人發展。1.幫助香港新移民子女儘快適應香港當地的環境,能夠融入當地的生活。2.期能使香港新移民子女順利進入香港教育體制內。實施方式委由有招收新移民子女之學校自行發展相關教育課程,再由該校提出津貼申請,由教育局提撥補助金。由香港教育局撥款資助香港當地一般學校去開辦課程。課程的實施方式,以由香港教育局資助的非政府機構開辦。課程內容學校自行發展相關教育課程學術性有英語、中文等;非學術性則包括學習技巧、個人發展、社會適應、體育、藝術等,社區認識、了解香港文化、了解兩地文化差異、了解香港教育制度、學習繁體字、廣東話及基本中文、基本英語及教室用英語、掌握學習技巧、學習與人相處和溝通之道、學習如何接納別人及與人相處之道、日常生活教育、自我形象、自信心的提升、學習處理情緒的技巧、日常生活教育等。課程時間併入學校就學學習中一期六個月(限一次)一期六十小時課程裡入學時間正式入學時正式入學前週日、週末的早、午、或晚上舉行皆可。費用免費(政府補助)免費(政府補助)免費(政府補助)參、以Banks「整校環境模式」為基礎的新移民學校本位課程案例一、「新來港學童教育支援計畫」•(一)香港教育學院教育基礎學院於2000年提出「新來港學童教育支援計畫」,•(二)香港優質教育基金會所資助,該計畫為期兩年,•(三)採「院校合作模式」,以實地為主、實踐為本、社區服務為基礎。•(四)此計畫背景來自三方面:首先,為落實香港教育政策之推展;第二,為因應時代與環境的需要;第三,為加強教師教育之要求(李榮安、袁月梅,2003)。•(五)「新來港學童教育支援計畫」植基於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Banks(1997)之「整校環境模式」(TotalSchoolEnvironmentModel)的八大範疇:1.職員態度和期望、2.學校政策、3.正式課程、4.教學策略和教材、5.評核與測驗方法、6.輔導計畫、7.學校運作的一般準則、8.潛在課程等八大範疇,去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期能提升香港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參、以Banks「整校環境模式」為基礎的新移民學校本位課程案例一、「新來港學童教育支援計畫」輔導計畫職員態度和期望學校運作的一般準則教學策略和教材評核與測驗方法整校環境模式正式課程學校政策潛在課程表二:Banks提出之「整校環境模式」「整校環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