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总体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形成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3、表现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天人关系礼的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思想学说思想学说思想特点仁政思想老子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二、孔子和儒学•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礼:即周礼,是周人从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典章、制度。主要内容:尊尊、亲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已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正名”:名不顺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忠恕”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礼:仁: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中庸”之道理想:和谐社会可见: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具有了一些宗教色彩;也因此孔子学说以修身为本,主张为己之学,要慎独。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1、教育形式、对象:3、教育目标:2、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开创私学(七十二贤)“有教无类”成人君子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泛爱众而亲仁”“克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孔子(1)核心思想:仁,爱人(体贴和关心)恕(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①德政(以德治民)②周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名分等级制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性善说”“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法治思想孔子仁礼孟子仁政义(舍生取义、气节)荀子仁义、王道以礼治国,趋向法治法家(韩非、李斯)封建社会长期外儒内法的统治理想派现实派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问题2、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学思之窗P6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1)时代:(2)目的:(3)观点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三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第三十八章)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1.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①万物的本源: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③政治:“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动、矛盾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庄子①万物是相对的②逍遥的精神自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2、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1)积极变法革新;(2)以法治国:明法令,严法典;(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势”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知识拓展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该思想遭到冷遇不受重视了。五、墨家兼爱、非攻、尚贤(三)墨家思想1、代表人物:墨子(战国初期)2、思想主张:(1)“兼爱”;(2)“非攻”;(3)提倡节俭;(4)治国要“尚贤”。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代表小生产者的有:诸子百家的阶级性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小结:一个时期:一种局面:四大学派:六大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孔子说:荀子说:老子说:庄子说:韩非子说:孙子说:•我仁;•我义;•我以柔克刚;•我顺其自然;•把他们全抓了。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兼爱”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非攻”“尚贤”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节俭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儒家孔孟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尚同核心是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界万物看作相对的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