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经济开发区十二五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平川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第一节“十一五”取得的发展成就甘肃白银平川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经白银市政府批准设立的,1998年随着长征西路的开通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2004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发展园区经济不动摇,重点建设以刘白高速公路为轴线、串联“一园三区”的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的要求和平川区委、区政府努力把平川中区打造成兰州都市经济圈上一流的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要求,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绿化、亮化、美化、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过程中,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由省政府公布首批保留的十五个省级开发区之一。“十一五”期间,开发区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南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制订各项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干事创业的发展平台,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加强管理、协调、服务工作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和启动民资工作,开发区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业已成为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上极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级。开2发区现有各类工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8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各类工商业项目共34项,工业项目19个,商业项目15个,2009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5.3亿元。平川经济开发区之所以能呈现出一个较好的发展态势,与市、区政府及区直各部门对开发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得益于广大干部员工团结一致、艰苦奋力的工作作风和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开发区功能、提高建设档次上取得了新突破。开发区是现代化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商住、金融、商贸、餐饮、休闲等多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和富有活力的综合产业区。按照“土地集约、布局集中、产业集群”的开发区规划发展要求,我们重视和加强园区规划建设工作。按照详规,从更高的视角、更宽的视野、更广的领域谋划开发区的产业区、生活区、服务区、配套协作区的功能规划,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满足企业及其客商和职工生产生活的需求。“十一五”期间,我们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先后开通了开发路、1号路、建设路、公园路、南路,中区规划的五纵六横的路网体系,现已开通道路8条,总长13.91公里;总投资170万元,容量3000立方米的工业供水蓄水池及管网工程项目,现已建成投入使用,工业区工业用水价格已降至每立方米0.85元;建筑面积102982㎡,总投资8000万元的“花苑小区”一期,建筑面积120000㎡的“花苑小区”二期也已建成,可解决投资3者商住等后顾之忧;投资1100万元的沁川水库已建成蓄水,周边景观及水上项目建设业已完成,这将进一步改善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乐雅路两侧已建成了风格多样、造型别致的各式建筑,可提供各种商贸综合服务;开发区内配套建设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可满足投资户子女上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开发区的形象,增强了开发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在提升开发区综合实力上取得了新突破。不断提升开发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开发区永无止境的追求。“十一五”期间,我们严格项目筛选审批程序,首先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入园质量关,重点引进落户能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高科技项目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白银赛诺生物、白银特澳特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白银熙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建成投产对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二是加速签约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做好项目选址规划、图纸审核、土地征用、证照办理工作,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新开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白银华顺陶瓷有限公司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体现出了我们求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对超过协议约定期限迟迟不开工的项目,要求迅速收回土地使用权。三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力度,实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解决投资者在建设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优质的服务确保项目快速推进。四是做好协调、4管理、服务工作,加快建成项目投产步伐,争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使投产的项目都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培育、扶植一批纳税大户、不断膨大经济总量。六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院企、院地合作,千方百计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扶持赛诺生物、海纳川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和支持他们与境内外企业合资嫁接、技术入股,帮助他们发展壮大,提高科技的支撑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七要加强项目清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对占地多、贡献少、违约严重的项目,及时纳入清理范围。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启动民资上取得了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市政府确定的培育发展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围绕我区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能源优势,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是强化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利用《平川籍在外工作人员和企业知名人士名录》,为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筛选完善《白银市平川中区经济开发区推介项目汇编》,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真正筛选出一些能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切实可行的好项目,向外推介。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主要通过政府网站、报刊、宣传牌、宣传彩页、光盘等宣传5媒介宣传中区,推介中区,提高平川及平川中区的知名度。三是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扩展招商引资空间,加强同平川籍在外工作人员和企业知名人士的联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积极引导本地非公经济人士转变投资思路,调整投资方向,下定投资决心,投资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项目。四、加大项目帮办力度,在创新服务方法上取得了新突破。服务好一家企业,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胜过千万条招商广告。“十一五”期间,我们全方位开展对企业服务工作,把服务贯穿到招商、安商、利商、富商的全过程,覆盖到签约、开工、建设、投产前后的方方面面,以优质、全面、高效的个性化、规范化、人性化服务,丰富开发区服务内容、提升开发区服务水平、优化开发区投资环境,彰显开发区的帮办服务特色,以此来感动客商,变“招商”为“商招”,从而实现以商引商的新突破。第二节“十一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严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开发建设进程。随着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基础设施虽然有了一定改善,6但工业区南路以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不健全,难以实现对投资者承诺的“四通一平”的投资硬环境,资金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发展空间不足。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新批建设用地不仅成本升高,而且程序更为复杂严格。区内4254亩建设用地现已基本用完,在谈的一些前景看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如何落实用地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后的发展空间问题日渐显露。三是征地困难,插花地严重影响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度。外县区插花地致使工业区土地支离破碎,在开发区工业区范围内,有靖远县三滩乡、靖远县东湾镇红柳村弃耕旱砂地,还有未确权的近300亩弃耕地,零零星星分布在工业区内,土地征购工作十分困难。四是缺乏专业人才。开发区在编工作人员仅19人,且缺少精通外经、外贸、外资的高素质人才,在人员构成中,直接从事招商引资的专业人员比重偏低。第三节开发区“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分析开发区“十二五”期间发展与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其发展紧密相关,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及自身所处的环境,以更好地适应和借助“大环境”来加速自身的发展。7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寻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更为迫切,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未来数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影响。一是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短期难现高增长。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难以持续,新兴市场的出口导向、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战略也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贸易、储蓄与消费正处于再平衡和调整过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升级,加大了经济复苏的阻力。二是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抢占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本次危机表面上由次贷引发,实质是科技创新不足,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危机后,各国重新将重点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上。这些新兴产业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是全球产业结构将快速重组,产业融合加速推进。国际金融危机为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实体经济比重将上升,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新更受青睐。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加速,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强大渗透力,广泛作用于传统产业,不同产业或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融合产业或新型产业形态,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四是新兴市场国家地位相对上升,全球经济政治向多极化发展。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拥有资源、市场、8人力资本等多种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和新兴国际产业中心,在构筑新型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主导权增大,推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也将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均衡格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消费升级加快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但更要看到,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一是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延续了依靠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收缩、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加上国内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剧,以“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将逐布放弃“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和“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二是平衡需求增长动力、内需拉动作用逐步增强成为长期趋势。近10年来,外需拉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高对外依存度的经济增长模式风险很高。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强制性调整,美国由资产泡沫和金融创新支撑的透支消费难以为继,进口需求大幅萎缩,发展中国家出口导9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被迫进行调整。全球经济调整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由外需拉动转向由内需、外需协调拉动。严重依赖外需的需求结构失衡已经影响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如果不能切换到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良性循环,将人口大国内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我国可能结束高速增长期。三是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产业增长动力。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立足于国情,即就业压力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少、工业化进程中的高能耗重污染等问题。因此,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必须符合三高两低,即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农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强前沿技术的预研能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四是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作用增强。与工业化相比,我国城镇化滞后,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扩大内需、推动工业化、带动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我国拉动内需政策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将加快城镇化步伐。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等同城化发展意识进一步强化,依靠区域政策、规10划、法规、合作等经济法律手段和市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