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带性土壤1.白浆土2.草甸土3.沼泽土4.盐渍土非地带性土壤是指在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某些地方性因素(地形、母质、地下水、地球深部因素等)在一定阶段内控制着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性质,并可以发生在不同自然地带中的土壤。根据制约非地带性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将其划分为水成土壤系列、盐渍土壤系列、岩成土壤系列、变性土壤系列、高山土壤系列五个系列。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盐渍土半水成土壤水成土壤水成土壤系列盐渍土壤系列白浆土是一种滞水潴育性的半水成土壤。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两侧,但以东侧为多,从海拔四五十米到七八百米都可见到白浆土。成土过程气候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成土母质多是组成比较均一的第四纪河湖粘土沉积物。地形是平原、河谷阶地、山间谷地和盆地、山前台地以及部分熔岩台地,地表平坦、坡度小。植被多喜湿性种类。母质黏重地形平坦季节冻层存在时间长排水不畅降水集中周期性土壤滞水和地表积水土壤表层草甸——潴育——淋溶即白浆化过程成土过程水分饱和或临时积水时,土壤上部土层处于还原状态,土壤矿物中一部分高价铁锰被还原为低价铁锰,并从土体中游离出来。一部分缓慢下渗,进入下部氧化性土层,使低价铁锰被氧化为高价,并以铁锰结核的形式固定下来;一部分缓慢测流,使低价铁锰随水移出滞水层。土壤亚表层脱色,成为白色或淡黄色土层,即白浆层剖面构型Ah—Ecs—Bts—C腐殖质层(Ah)厚10~20厘米,黑色,湿润,植物根系密集。白浆层(Ecs)厚20~40厘米,干时灰白色,湿时淡黄色,片状结构或无结构,土层紧实,含有大量小型铁子,层次向下过渡明显。淀积层(Bts)呈暗棕色或棕色,质地粘重而坚实,以小棱柱状结构为主,在裂隙或结构面上有暗棕色的胶膜及白色的二氧化硅粉末。母质层(C)呈棕色或黄棕色,白色粉末及胶膜减少,黑色铁锰斑块增多。理化性质合理利用目前,白浆土已大部开垦为农田,种植大豆、玉米、谷子、小麦等,有灌溉条件也可栽培水稻。白浆土植物营养元素总贮量不高,除表层外,各层质地较为粘重,透水通气性差,耕性不良,土壤缺乏保水供水和缓冲调节水分的能力。开垦以后有时出现表土侵蚀或养分失去平衡,土壤变紧等问题。因此,在改良方面必须不断增加土壤营养物质,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如增施有机肥料(农肥、草炭、绿肥粉)、客土掺砂、深松耕作,秸秆还田等措施。同时要搞好排水以防内涝,但也要注意蓄水防旱。草甸土是在草甸植被覆盖下受毛管上升水浸润发育而成的一种半水成土壤。分布范围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地有较大面积分布,它主要集中在松花江、黑龙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的河漫滩及低阶地中的低洼地排水不良地段,多呈狭带贯穿于各种地带性土壤之中。成土过程具有腐殖质累积过程和潴育化过程。由于受到地下水浸润,草甸草本植物生长茂盛,且根系多集中在表层,植物每年留给土壤大量有机残体,由于湿度大,有机残体在嫌氧条件下,生成大量腐殖质。草甸土深受雨季和旱季的影响,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土体中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形成潴育层。潴育层之下经常受潜水作用,常处于还原状态,形成潜育层。剖面构型Ah—Bg—G腐殖质层(Ah)的厚度一般在20~50厘米,向下过渡明显。颜色较深,呈黑色或暗灰色,腐殖质含量高达5%~8%,表层结构较好,多为团粒结构或粒状结构。潴育层(Bg),即氧化还原层,腐殖质含量少,有较多的锈斑或铁锰结核潜育层(G),呈灰蓝色。理化性质腐殖质的含量比较丰富,表层大多在3%~6%,最高在10%以上,1米以下的土层为1%左右。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含量较高。氮、磷、钾含量亦丰富。呈中性反应,pH值7.0左右。西部平原大部含有碳酸钙,最大含量可达10%,pH值高达9~10。在东部黑土地带中的草甸土,常呈微酸性反应,pH值5.5~6.5。代换性盐基组成中,以钙、镁离子占优势,盐基饱和度在70%~80%以上。合理利用草甸土比较肥沃,水分与养分都比较丰富,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有发展农、牧业的生态环境。适种多种作物与蔬菜,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适于发展水稻生产。草甸土分布区是东北主要粮食基地之一,为了不断提高此种土壤肥力,应采取防洪排涝,增施肥料等措施。沼泽土分布范围沼泽土在本区分布比较普遍,有些地方还相当集中。沼泽土的分布,有由寒温带向温带、由东部湿润区向西部干早区逐渐减少的趋势。地区:①三江平原与兴凯湖以北的低湿平原,沼泽土集中连片;②大兴安岭中、北部,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呈片状及带状分布,表层多有泥炭累积;③黑龙江、松花江的泛滥平原以及嫩江下游一带,多呈带状分布,表层多无泥炭累积。成土过程形成一般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只要具备潮湿积水的条件均可。在山地多见于分水岭上碟形地,封闭的沟谷盆地,冲积扇前或扇形地间的洼地。成土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质地粘重,透水性差,容易造成地表积水或过湿。植被多为喜湿性植物,沼泽植物。河湖相沉积物相对低洼的地形或永冻层地表长期积水表层泥炭化下层潜育化泥炭层(H)含大量水分,可高达80%—95%。泥炭的透水性差,导热性也很差,冬季冻结和春季融化都很缓慢。泥炭含有大量有机质,一般为50%—60%,腐质酸含量较高,一般为20%—40%,含氮量一般为1.5%—2.0%,酸度pH5.5—6.5。潜育层(G)一般质地黏重,土体坚实,常显浅绿色、浅蓝色,有机质含量很低。理化性质剖面构型H——G合理利用本区沼泽土分布面积最广,是尚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很大,只要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就可以成为发展农、林、牧业的重要基地。沼泽土的主要问题是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植物养分不平衡。对缺乏泥炭累积或泥炭不多的沼泽土,经过排水或综合水利土壤改良措施以后即可垦殖。沼泽土生长着有价值的植物,如小叶樟,可用做割草地或放牧地,芦苇是优质的造纸原料。沼泽土中的泥炭,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等方面都有广泛用途。盐渍土盐渍土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以安达为中心,包括松辽分水岭的内流地区广为分布,而且盐渍化程度较强。西辽河沿河冲积低地、砂丘间低地、封闭洼地及古河道沿岸亦有分布。各种类型的盐渍土常呈斑状分布于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之中。盐土是指含有一定数量可溶性盐的土壤。成土过程是易溶性盐在土壤表层或土体中发生累积的过程,即盐化过程。盐土在东北平原多呈斑状分布。碱土是指土壤胶体吸收了大量的交换性钠,使土壤反应呈碱性的土壤。成土过程是土壤胶体吸附交换性钠的过程,即碱化过程。盐土可以通过脱盐过程可以发生碱化过程而形成碱土。碱土面积较小,零星分布在碳酸盐草甸黑钙土地区的低地与河漫滩上,多与盐土及盐化草甸土呈复域存在。合理利用盐土和碱土性质很差,只能生长少量耐盐碱的植物,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土的改良是一项复杂的生态建设工程,必须是抗旱、治涝、治盐相结合,因地制宜的针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采取生物的、工程的综合性措施进行治理。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也可以减少土壤蒸发作用,抑制土壤积盐。•碱土施用石膏改良,但改良碱土不能依靠单一的化学改良剂,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奏效。增施有机肥,深耕掺砂,客土改良,施加泥炭,种植绿肥和牧草等措施都能改善土壤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是改良碱土不可忽视的基本方法。我们共同的家园土壤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