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总集。是至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篇。分为“”“”“”三部分。它的常用表现手法是。《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皆生于水边。“芦苇”《秦风》诗歌西周初年春秋中叶风雅颂305诗赋、比、兴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葭伊人溯洄晞湄跻坻涘沚jiānjiāyīsùhuíxīméijīchísìzhǐ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追寻•阻:艰险•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仿佛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跻:高•坻:水中高地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采采:茂盛,众多•未已:还没有完已:停止•涘:水边右:弯曲•沚:水中的小块陆地芦苇丛生,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的中央。芦苇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岸。逆着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高峻。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高地上芦苇众多,白色露水还没消失。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岸。逆着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洲上。请看译文•展开想像,再现深秋早晨之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想像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动作心理。•想像你心目中的伊人形象。•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憧憬期盼焦急落寞惆怅失望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情景交融,每一章都是前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描写的意象一、蒹葭、霜露、秋水二、在水一方的伊人三、上下求索的青年——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可望不可及——执著追求特点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3、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反复描绘,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而且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的艺术效果。“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请深入思考:所谓“伊人”她可以指美丽的女子也可以指理想或者是追求的目标,她可以只是人们所追求的一个虚指的对象。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因此闻一多说:“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起兴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