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激荡人心的社会悲剧——浅析莎士比亚《李尔王》人文主义思想学号:1011010149班级:1001班姓名:邓彩霞内容摘要:《李尔王》是一出激荡人心的社会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戏剧家莎士比亚通过并行交错的故事情节,广阔表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用机智尖刻的语言,对那个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用李尔王等人的悲剧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爱与仁慈真诚宽容纯正利己主义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家、诗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家之一,《李尔王》写于1605年,是其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他的全部剧作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像莎士比亚的大部分戏剧一样,《李尔王》也是根据英国古老的传说和一本同名剧加以改写的,主人公李尔王一生的大起大落,在封建社会崩溃,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爱与仁慈和罪恶现实的矛盾冲突,对各角色性格、行为及语言的描写,最终宣扬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剧本表现年迈体衰的李尔王,因想平静的度过晚年,决定将国土分封给三个女儿,大女儿高纳里尔与二女儿里根都以花言巧语骗取了李尔的信任,获得了国土与权力,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秉性耿直,厌恶口蜜腹剑,表里不一的两个姐姐,据实表白了对父亲的感情,这样反倒激起李尔的愤怒,立即取消她的继承权,远嫁到法国,高纳里尔,里根得到国土后,对发亲恩将仇报,步步威逼逊位的李尔就范,把他逼到疯狂地边缘,在一个暴风骤雨的夜里,李尔被赶出宫外,绝望的奔向雷电交加的原野,考狄利娅闻讯赶回英国,兴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被缢死于牢狱,李尔在极度悲痛与疯癫中死去,与此情节交织在一起的是大臣罗斯特伯爵的悲惨故事。他轻信私生子爱德蒙的谗言,驱逐了诚实可靠的大儿子埃德伽。通过这一出悲剧,莎士比亚对当时那个腐败社会的政治,宗教,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李尔王》是作者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艺术实践,他用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真实而深刻的反映社会生活,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对未来的戏剧提出的要求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1)。《李尔王》一剧深刻的揭示了封建家庭人伦关系的崩溃,莎士比亚在这一悲剧中具体,生动的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思想。剧中从三个方面对这一主题思想进行了论述。【一】希望出现一个统一安定国家,在理想开明君主的统治下,人民过着和谐的,衣食无忧的生活。李尔王分封国土,固然是想“摆脱一切事务的牵萦”“让自己松一松肩”,平平静静的消度晚年,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预防他去世以后几个女儿女婿为争夺权力,财产和土地而发生纷争,他天真的以为可以把三个女儿统一在父爱的大旗下,于是对他们进行一场爱的考试,结果事与愿违,三个女儿当场发生了分裂,他自己也上当受骗,很快就如同一个烂皮球一样被两个狠心的女儿踢来踢去。这里,作者谴责封建纷争的态度是明显的,暴风雨一场是全剧的高潮所在,作者在落难的李尔王身上注入了人文主义思想,他一方面痛快淋漓咒骂社会上一切的不义者:“震撼一切的霹雳啊!把这生殖繁密的饱满的地球击平了吧!打碎造物饿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战栗吧!你尚未被你发觉,逍遥法外的罪人!躲起来吧!你杀人的凶手,你用伪誓欺人的骗子,你道貌岸然的逆伦禽兽,魂飞魄散吧!你用正直的外表遮掩杀人阴谋的大奸臣恶!撕下你们包藏祸心的伪装,显露你们罪恶的原型,向这些可怕的天吏哀号乞命吧!另一方面他对苦难的人民却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震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这正是人文主义者所期待的理想君主的形象,莎士比亚在处理恶女虐父这一古老的伦理道德题材时,并没有局限于它伦理道德内涵的狭小框子,而是从人文主义历史政治观出发,对它做出新的审视,从而体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时代精神。在莎士比亚看来,英国只有在这样通情达理,富于仁慈精神的国王统治下,才能够使罪恶受到讨伐,才能使人民摆脱水深火热的境地。【二】在人与人关系上,莎士比亚强调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仁爱、信义、宽容,而反对虚伪、利己、奸诈、嫉恨、负义。考狄利娅、被逐后的李尔等是前者的代表;爱德蒙、高纳里尔、里根等是后者的代表。考狄利娅是莎翁塑造的最高贵,最真实,最富于自我牺牲的女子,爱德蒙却是一切恶人品性的集大成者。俄国诗人普希金曾指出:“莎士比亚创造人物,不像莫里哀的那样,是某一种热情或某一种恶行的典型;而是活生生的,具有多种热情、多种恶行的人物”。(2)我们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特别是悲剧,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被作者当作是战胜一切社会邪恶的力量源泉。在《哈姆莱特》、《奥赛罗》,甚至更早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一思想主题作者曾从正面加以反复的表现,一般总是理想的主人公受到邪恶势力的危害,造成他们个人的不幸与毁灭,而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文主义道德光芒却将冷酷世界的阴云驱散。《李尔王》与上面作品不同的地方,是莎士比亚企图通过李尔和葛罗斯特的遭遇证明这样一个道理:身居要位的权势者,如果自己专横跋扈,真假不辨,是非不分,那么他们不仅是造成别人灾难的罪魁祸首,而且他们自己也要身受其害。为了财产、领土、爵位和“爱情”,女儿赶走父老,儿子出卖父亲,兄弟驱逐哥哥,妹妹毒死姊姊,一切的悲惨结局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3)最后只有当其在普通人的地位上,并亲自遭受生活的酸辛时,他们的头脑才能清醒过来。在暴风雨原野一场里,李尔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天里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这就是他们身上所谓“真正的人性”已经恢复过来。而剧中的反面人物,像高纳里尔,里根等只是披着人皮的豺狼,他们共同特点是贪婪自私,厚颜无耻,背信弃义,虚伪狡诈,凶狠残忍,人们必须对他们保持高度的警惕,绝不能太过于轻信,在作者看来,造成李尔,葛罗斯特不幸的原因是他们太轻信了这样的人,因而重蹈了奥赛罗的覆辙,这里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所要建立的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和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相互吞噬的罪恶现实的矛盾,同时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写照。【三】强调不以权势、财富为转移的人格价值,主张纯正真诚的爱情。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各自的尊严是和真理、诚实以及正义的概念分不开的。同情心、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能力是和他们与生俱来的。甚至于当他们明知一说出真话就会给自己招来不幸的时候,他们也是敢于说出真话的。他们体现了仁爱、忠诚、信义等高贵品质。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女青年——考狄利娅的形象,她犹如黑暗现实中的一座灯塔,寄托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考狄利娅的爱情观,像莎士比亚戏剧里的其他主人公一样,就是强调真挚的爱情。虽然她出场不多,说话很少,但却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单纯、诚实、温柔,对待自己的父亲也只是“默默的爱着”,不像两个姐姐那样哗众取宠,言不由衷,她向父亲宣称:“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父亲,你生我下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只有恪尽我的责任,服从您、爱您、敬重您。我的姊妹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您,那么她们为什么要家人呢?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我一定不会像我的两个姊姊一样再去嫁人的。”这些话语,非常朴素真切的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感情,然而喜听奉承话的李尔却暴怒起来,取消了她应得的国土和嫁奁。使她从李尔“眼中的珍宝”“赞美的题目”“老年的安慰”“最心爱的人儿”的地位变成了“价格已经跌落了”的“小小的东西”。对此,考狄利娅毫不介意,当慕名前来求婚的勃艮第爵因考狄利娅地位下降而放弃原先的打算时,考狄利娅对这样的势力鬼根本不屑一顾,非常明确的表示:“他所爱的既然只是财产,我也不愿做他的妻子。”她认为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最美丽的考狄利娅!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宝贵的;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爱。我现在把你和你的美德一起攫在我的手里。”这些话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希望打破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婚姻上的门阀观念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资产阶级唯金钱是视的买卖婚姻。这部作品所显露出来上述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莎士比亚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贵族阶级,同时也指向了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的罪恶势力。莎士比亚以其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加以集中提炼,通过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真实而正确的反映出时代的脉搏,在任何困难时期从未失去对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心,他的悲剧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经过了一系列的事件,人文主义者在生活、斗争中经受考验,一代新人成长起来。最后,悲剧虽然以大多数代表正义的和代表邪恶势力的主人公的死结局,但剧作家的人文主义理想却实现了,理想的社会秩序重又建立。【注释】(1)恩格斯:《致斐.拉萨尔》(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3)杜勃留波夫:《黑暗的王国》,《杜波留波夫选集》第一卷第321页,辛未艾译。【参考书目】【1】《莎士比亚戏剧词典》山西教育出版社【2】《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人民出版社1978年【3】《莎士比亚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4】《李尔王》中的“自然”吾文泉1996总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