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差异性分析与统筹发展-——以河北省调研数据为例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国家把政策视角主要放在城市居民养老,使得城市养老模式多样化、多功能化。然而却忽略了农村养老问题,拉大了农村与城市养老制度的差距,以至于农村跟不上城市的步伐。如何将城乡养老制度同步发展,实现零距离,使农村居民得到更好的保障,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推动老年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首先探讨了河北省城市养老现状和政策取向,结合河北省的自然经济环境和文化程度,分析了河北省农村目前的基本养老制度发展上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其次,通过对河北省部分市县上百家户主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从微观层面上深入细致的分析农村养老整体发展水平,找出制约河北省农村养老发展的因素。最后,对河北省居民养老进一步的发展战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关键词:养老保险;城乡差异;老龄化;对策引言:“老有所养”是每个劳动者在年老时最基本的愿望,该愿望的实现与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该回避的责任。然而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农村时可以发现,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却还未得到全面的保障。能够拥有一份国家提供的退休金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民而言似乎是一种“奢望”,家庭养老依然是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伴随着生育率与死亡率的下降,中国人口正经历着迅速的老龄化,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数据,中国60及以上年龄人口有1.78亿,占中国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1.91个百分比,但0-14岁人口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未来几十年,中国老年人队伍将处于快速壮大之中,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公司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高峰值4.37亿,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口将有1/3达到60岁,甚至更高比例。据媒体报道,2010年河北省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为9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0.5%,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23万。家庭空巢化加快,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有家庭户2039.5万户,家庭户规模为3.36人,比2000年减少了0.23人。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高龄化程度的加重、空巢化比重的加大和失能老年人的大幅增加,养老保障体系和为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承认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们现在炙手可热的难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导致中国农村的老龄化严重超过城市。一、河北省的城市养老模式(把河北去掉吧,你们里面的内容没有直接介绍河北的情况)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模式向多样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其中城市养老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开设社区服务政府考虑到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的客观情况,还积极发展社区服务。社区为老年人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的照顾式比如有托老服务和上门服务。托老服务是对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白天家人将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老人送入托老所,晚上子女将老人接回家照顾,这样既减轻了子女照顾的负担,又没有将老人完全隔离在“家”之外,从而保护了老人的身心健康,而上门服务则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能部分自理的老人提供的一种服务,比如上门做饭、打扫卫生、陪同购物、陪老人聊天等,这种服务减少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依赖,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日常照顾与精神关怀。然而经济条件富裕的社区还可安装远程中央控制的电子呼叫系统,及时了解老年人的需要。没有条件的社区,也建立了联系人的制度,把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给了社区。针对社区服务资金紧张的问题,国家和政府也加大了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社会力量兴办的社区服务点制定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使社区服务收费低廉的优势能够保持下去。(2)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到1997年,已建成了相对统一的制度框架,之后不断完善现在的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在资金筹集中,单位缴纳20%,全部计入统筹账户;个人缴纳8%,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由个人缴费,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12%计入统筹账户。缴费基数为职工本人工资,缴费年限在15年以上。待遇结构包括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老人”老办法“中人”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使得更多的老年人退休后还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条件,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3)以房养老如今很多人也已开始“以房养老”的方式用于养老。通过“以房养老”,一方面有效解决养老资金来源,减轻家庭负担,有利于调节家庭经济生活,为家庭拥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用提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可以将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与购房养老相结合,为巨额保险资金寻找到安全、收益稳定可靠的投资出路,实现保险金“从养老中来,到养老中去”的新型循环机制。由此看来,“以房养老”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养老模式。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些,“以房养老”是真正的把钱花在最关键的地方。相对于年轻的子女而言,老人更需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人将自己的房产作为遗产留给了子女,最需要用钱的老人没钱用,而正值壮年的子女却得到了一笔额外的收入。从某种角度说,“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值得发展。(4)鼓励老年人退休后继续工作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织老年自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大大提高,而我国现阶段的退休年龄没有改变,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退休老人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退休前从事技术行业的一些老年人,由于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其工作能力比年轻人还强,我们应善于发现这类老人,让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发挥余热。对一些身体健康状况好并愿意继续从事劳动的老年人,我们应为其提供再就业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劳动愿望,使他们自己养活自己,同时也减轻了社会养老负担。实践证明,动员和组织老年人再就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既能发挥老年人的积极因素,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使他们的生活充满活力,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还能减轻国家和家庭用于养老的经济压力,可谓一举多得。(5)异地养老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长时间(一年之内至少累计3个月以上或长期)离开原居住地而在异地生活,具备养老投靠的固定住所和明确养老目的的一种养老方式。异地养老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是推行养老社会化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整合区域间的养老资源;有利于促进目的地产业发展;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6)搭伴养老搭伴养老指男女老人在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生活在起,以实现晚年生活的相互照料的一种同居生活方式。经济方面来说,搭伴养老不涉及子女的赡养问题,避免财产继承的纠纷;从老年人自身方面来说,搭伴养老使老年人常生活有所依赖,减轻了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二、河北省农村目前的基本养老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等模式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以下几种模式共同构成了农村养老体系。(一)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的“孝”的强调,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这在广大农村也表现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二)土地养老模式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三)自我养老模式即老年人通过自己的储蓄、退休金或者养老金等用来防老。一些农民或者为减轻子女负担,或者意识到“养儿防老”已经不可靠,转而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钱财上。他们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开支,尽最大努力储蓄以备老年之用。这种养老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和社会的负担,但是其使用范围较窄。对于那些低龄、身体健康并且有退休金或者养老金的农村老人比较适用,但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讲,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再加之疾病和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得自我养老无从谈起。(四)社会保险模式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即为“农村社会保险”开了先河。在方案中,提出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该方案于1994年在一些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开始试点。其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五)社区养老模式社区(含乡镇)养老是指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仿照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做法,给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社区养老的实施范围比较窄,往往受制于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三、城乡养老保险的差异性分析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下,河北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还面临着城乡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不平衡、缺乏可转移性和制度间缺少衔接性等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传统养老方式保障功能弱化及城乡、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等困境也影响着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进程。造成城乡差异性的原因如下:(一)待遇享受不同主要体现在待遇结构、待遇水平和待遇调整机制的差别:(1)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则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农民则从60周岁以后开始,根据交费的标准、年限,确定支付标准;(2)在待遇水平方面,由于计发办法的不同,待遇水平自然有所差别。待遇水平从企业职工到农民逐步递减。企业职工养老金与农村的养老保障相差较大,使农民的待遇水平则不值一提;(3)在调整机制方面,企业职工退休人员,根据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进行调整,调整幅度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地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的一定比例。农民无明确的待遇调整机制。(二)经济来源状况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以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有别,使城乡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生活来源各不相同,城市老年人以离退休金为主要生活来源,其次是由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则劳动收入排在第三位;农村老年人以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为主要生活来源,其次是劳动收入,依靠退休金养老的仅占很少部分,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政府需要加大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尤其是要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增强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三)居住状况差异城乡老年人居住状况的差异源于城乡居住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收入来源的不同。首先,目前大部分城市住房以居民住宅单元楼为主,居住环境社会化程度高,交通及服务设施便利,使城市老年人有条件与子女分开居住。农村是以村落为范围,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居住方式。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交通不便,服务设施缺乏,与城市相比,不适合老年人自己居住。其次,从思想观念上,城市老年人及子女更易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即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