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插图和注解展开想象力自学古诗,学会“御”和“暮”两个生字,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怀。2、有节奏、有韵味的的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脚,用自己的声音呈现古诗的画面感,最终达到自然成诵的效果。3、了解现在已将寒食、清明、上巳日和三而一,统称为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教学重点】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激发诵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把诗情读厚,把诗意读简。【教学准备】课件、音频【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诗人诗境。(一)范读导入1、配乐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坐好,让自己的身体里都住进一只美丽的天鹅。把身子挺直,美美的。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唐诗,题目是——《寒食》。板书课题和作者,学生齐读诗题。播放课件,古筝音乐起,老师范读古诗。指出“花、斜、家”三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22、简要介绍这首诗的价值。这首诗可了不起,文字优美,内容新鲜。据说就是因为这首《寒食》诗人得到了唐德宗的赏识,晋升不段。那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也成了唐德宗心中的佳句。(二)了解作者1、学生简要汇报对作者的了解。提问:对于诗人韩翃,你有多少了解?用一两句话说一说。2、教师补充作者资料。说起韩翃,他家徒四壁,但才华横溢。凭着自己的才学成为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一生曲折而传奇。有一首诗,也是词可以见证他的传奇故事。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章台柳【唐】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同学们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更多的了解韩翃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学习《寒食》这首诗。(三)解析题目1、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节日的风俗。提问:寒食节有哪些风俗?总结:寒食节就是我们现在的清明节。清明节是将古代上巳日、寒食节和清明节和三为一了。3我们现在的清明节主要是踏青、扫墓、祭奠英烈。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以安慰自己的心灵。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老师都会带上一束花去缅怀我的母亲。2、了解古代节日的风俗和相关诗句。在古代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这几个节日的故事和诗句。①上巳(农历三月三):到了魏晋南北朝节日内容是宴饮或者踏青。杜甫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这首诗讲的就是上巳春游的事情。)播放课件。(指名读,齐读。)②寒食节(清明前一两日):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普天下禁火三天,只吃冷食。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在寒食节这一天历朝历代都要放假回乡祭扫。白居易曾经吟诗感叹!(播放课件)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这首诗讲的就是寒食扫墓的情景。)(指名读,齐读)③清明节(春分后15天,每年的4月4日或者4月5日):清明原本不是节日,是一个节气。古代描写清明时节的诗很多。比如: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二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播放课件)二、研读领悟诗意诗情。4(一)抓住四个动词学诗句。1、自由读诗句,抓住诗眼。引导:《寒食》这首诗作者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的读一读。作者分两部分写的:风景和风情。这首诗写的真好,每一句中都有一个用的极好的动词。这四个动词就是诗的眼睛,把诗给写活了。自己读一读,找到这四个动词画下来,同时边读边学习“御”和“暮”这两个生字。2、指名读诗句,找出动词。(逐句读诗,逐一汇报)第一句:“飞”中看花;第二句:“斜”中观柳;第三句:“传”中赐烛;第四句:“散”中承恩。3、指名读诗句,初晓句意。(二)、逐句晓诗意感受画面。引导:一句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幅全景图。这首《寒食》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呢?1、学习第一句,“飞”中看花。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指名读诗句。课件播放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提问1:春城哪里有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提问2:春城何处在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总结:作者用了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式,更加强烈的表达了春城到处是花的海洋。谈话交流:春城指的是哪里?(长安城,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5读这句诗你猜猜当时诗人看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长安城开满粉红的桃花、粉白的樱花、嫩黄的迎春花,鹅黄的柳花……还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各种颜色各种姿态的花,但是最多的是柳花。诗人杜甫是怎么写浣花溪的花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我们禁不住感叹:真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样美的诗句,只有中国的唐朝有这样美的诗句!提问3:这句诗用的最妙的字是哪个字?就在这个“飞”字。为什么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引导学生感受花开在地面上是平面的,而飞花呢,则是从地上又飞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而且开字多呆,飞字多灵!描述:春天的长安城姹紫嫣红,处处落花飞舞。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这就是炼字的力量啊。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但是却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个警句。再读一遍!过渡:一句诗七个字,给我们展示了长安城的全景,接下来作者从全景描写转到细节描写。把我们带到了这座城中的焦点,哪啊?看第二句,指名读。引导反馈:皇宫御苑。2、学习第二句,“斜”中观柳。①学习“御”字。6指名读诗句,注意正音。关注“斜”字读音,指导识记、书写“御”字。御字笔画好多呀!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记住它?方法一:用顺口溜记住它。“御”——双人午止单刀方法二:我们用“理解字义法”学习御字。御是会意字。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缰绳行于道中,本义就是驾驶车马。课件播放书写师范,学生随之书空。②理解“御”字的意思。“御”字还有一层意思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皇上吃的饭叫(御膳)(咱们吃的东西可以叫膳食)皇上用的笔叫(御笔)皇上看书的地方叫(御书房)皇上领兵打仗叫(御驾亲征)皇家的柳树叫(御柳)③通过“斜”字想象画面,训练想象力。提问:一个灵动的“斜”字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力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指名读诗句,想一想诗人当时看到的是哪里的柳树?是什么样的柳树?7斜,写出了清风吹来柳条的姿态。婀娜多姿,轻舞飞扬。④了解“东风”的引申义。提问: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什么?东风就是春风,它既是自然界中的风,像朱熹诗中写的那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时还暗含着帝王的意向。⑤引发联想,说说描写柳树的诗句或词语。看到这样的柳树,我禁不住想起陆游的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千条弱柳垂青琐,自啭流莺满建章。春风吹醒了皇宫里的柳芽,吹飞了柳条,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呀!3、学习第三句,“传”中赐烛。①课件播放诗句,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出韵味。②学习“暮”字。提问:这首诗从白天写到夕阳西下,从哪里能看出是夕阳西下?引出“暮”字的教学,理解字义,学生说一说和“暮”相关的词语和诗句,教师适当补充。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宿建德江【唐】孟浩然8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龟虽寿作者: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词佳句千古流传,久传不衰。③体会动词“传”。9提问:天色将晚,皇宫里在做什么?强调:诗中说的汉宫指的是唐宫,唐朝常常以汉代唐。了解寒食节明明禁烟火为什么皇宫还在“传蜡烛”呢?皇宫禁不禁烟火?④了解蜡烛的意义。引导学生在两个方面总结:其一,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唯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一千多年前,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为什么呢?(没有照明,那蜡烛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二,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清明为生新火之日,百姓自己钻木取火,高官贵戚则由黄帝赐火,表示恩宠。那提前一天在寒食节的傍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向皇宫外面赏蜡烛,更加表明了皇上给予的额外的恩宠。赐蜡烛是非常重要的仪式,皇上会派一队人马高高的举起蜡烛传出宫去。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总结,这一个“传”字用的真好,把浩浩荡荡的皇恩一下子从宫里传了出去。传给谁了呢,传到哪里了呢?引出第4句诗的学习。4、学习第四句,“散”中承恩。①用诗句回答蜡烛传到了哪里?(轻烟散入五侯家)指名读第四句诗。引出典故:“五侯”。写诗是讲究用典故的,正所谓“引经据典”。这句话中的“五侯”指谁呢?10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究竟指哪一个呢?我们无法考证,诗无达诂,怎么理解都有道理。②体会动词“散”。轻烟(落)入五侯家。(速度太快,从上空落下来,太直)轻烟(飞)入五侯家。(没有烟雾袅袅,丝丝缕缕的感觉)轻烟(飘)入五侯家。(浮在半空)“散”字给我们一种在高处,远处航拍全景的空间感觉。③指导读诗句,读出“散”的意味。(轻一些,慢一些)总结:在这不准百姓点灯的寒食节,皇帝却给宠臣赐蜡烛,烟虽轻,却足见皇恩之浩荡!三、再读品味诗风诗韵(一)读诗句悟诗情。1、配乐齐读古诗。2、指名读诗。(以草圣张旭的书法为背景,尝试着背诵)3、划分节奏读诗。(二)解背景悟诗风。1、谈话互动,讨论讽刺意味。有人说这首诗没那么简单,说这不仅仅是一首写景写景颂圣诗,它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1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不就是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飞扬跋扈么。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翃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首诗啊?一首好诗,本身的意象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触发和感动。2、再读古诗,谈谈读诗感受。春深如海寒食风俗皇家气象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3、再忆诗意,感受诗的含蓄。刚刚说到讽刺意味,还有一种可能是皇帝并没有看出韩翃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也证明了诗的含蓄。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舅姑指公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看这首诗,这是唐朝参加高考的考生写给著名诗人张吉打探情报的诗,明明是句句都关心考试,但是却只字不提考试。把自己比喻成新娘子。多含蓄呀!4、再读古诗,理解东风的意味。引导是什么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统领这些的力量是什么?既是自然界中的春风,又是暗指皇上。(板书东风)寄语:唐诗三百首的作者蘅塘退士告诉我们“熟读唐诗三百首,12不会吟诗也会吟。”治学如修道,面壁十年自有神悟。多读、多背、多写是学诗的法宝。再加上天赋、敏锐与联想定能学好诗词。读什么呢?《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笠翁对韵》(播放课件)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