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通史时空坐标总述:从清帝退位到东北改旗易帜(1912~1928年),主要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个阶段政治:(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2)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1928年东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3)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时段特征概览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繁荣局面,随后陷入萧条,社会物质、习俗生活快速发展变化思想文化: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1.北洋军阀统治的分期及政治特点(1)分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热考重点深化(2)七大政治特点①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俄国签定《中俄声明》,导致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的殖民地。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③帝国主义乘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主要有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侵占山东并欲独霸中国。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⑤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如反张勋复辟运动、两次护法运动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等。⑥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⑦帝国主义在中国各自寻找代理人,对中国分而治之,加紧争夺中国,日本和美国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力量。2.北洋军阀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三大因素(1)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2)从国内看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②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3)从国际形势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3.民国时期VS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国时期是对1912~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的概述,因为这时的国号是中华民国,除去短暂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而根据执政集团的不同分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考点一民国前期的中国政治一、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建)。3.运动中心:北京、上海(6月5日后)。4.运动主力:学生、工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5.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6.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国前期的中国政治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上海)。2.两个纲领: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2.国共合作革命(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4.失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5.失败原因:直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和破坏革命;主要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6.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力量。一、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一战期间)1.背景(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2)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3)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民国前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2.表现(1)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2)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二、民族工业的萧条(20世纪20年代)原因: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动荡,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三、近代后期社会生活的变迁项目变迁社会习俗(1)服饰更加西化(2)饮食中西结合(3)婚姻仪式进一步变革交通(1)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2)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3)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报刊业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共产党》《新华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为争夺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影视业(1)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2)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特点(1)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4)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热考重点深化考点三民国前期的文化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复古。(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民国前期的文化3.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特点(1)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2)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3)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5.影响(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促进。2.概况: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意义: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三、新三民主义1.确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内容(1)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3.意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微点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较松,思想较自由,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科学、天赋人权、法制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都得到广泛的传播,出现思想大解放潮流。1.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突破热考重点深化比较项前期后期不同点领导力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内容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等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不同点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作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相同点都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认识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几个特征(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救亡图存与反封建相结合。(3)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仿制“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建立“制度”。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民主”“科学”。④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者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中国人最终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3.儒家思想与政治的三次结合(1)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接受并实行。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2)康有为为达到宣传变法思想、推动统治者变法的目的,利用孔子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写成《孔子改制考》一书,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3)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为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实行民主政治,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模块结合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1.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1)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反动政府等。(5)割占中国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台湾等地区以及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7)经济侵略:勒索赔款、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及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资源等。2.中国近代化的内涵与社会影响(1)内涵①经济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出现采用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企业。②政治近代化: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君主立宪制,迈出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思想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资产阶级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④社会生活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由沿海到内地、由通商口岸到农村城镇逐渐发生变化;近代水陆交通从无到有;文化载体、通讯和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风俗礼仪逐渐西化;结辫、缠足陋习逐渐革除。(2)影响①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