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方案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陈晓瑀2教学设计方案一、课题名称: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电荷二、课题概述:《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重点: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2、电荷量及单位。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或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通过学习去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四、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逻辑思维不够严谨,对物理的接触不3多,对科学探究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学生对摩擦起电现象比较熟悉,但对其规律理解不准。因此加强演示实验,以便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五、教学策略选择:课型:新授课。基本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制作电学教具,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摩擦起电原因的微观解释等。六、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有趣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兴趣,以便对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做知识储备。通过学生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使学生获得电学的初步信息,启发学生思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等。通过学生观察实验进一步理解电中性和中和等概念。七、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玻璃棒、橡胶棒、细线、支架、塑料泡沫屑、塑料泡沫块、毛皮、丝绸、验电器、多媒体课件、电子练习题等。八、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一段科技馆有趣的视频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二)进行新课首先明确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经典视频案例说明摩擦起电现象的定义,带电体的性质等。可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观察视频等。2、通过实验演示视频,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实验环境要求比较高,所以事先作了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信息。3、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结合动画,加深学生理解。4、对静电学内容初步小节,因为后边的教学比较抽象,让学生放松一下,4做到教学要有节奏感,提高学生吸收率。5、用多媒体手段,讲解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让学生有所收获。6、简单介绍电中性的概念和中和的概念。7、结合课堂情况,安排反馈小题目,必要的时候可以作演示实验。8、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9、争取用15分钟以上的时间,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练习本节课的内容。用3分钟电子反馈题反馈本节课所学内容。九、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本节课主要体现信息技术和物理课整合,帮助学生尝试用电子试卷系统完成练习和反馈等任务,努力提高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有所收获。十、学习小结: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知识的小节,提高学生总结知识能力。十一、布置作业区测评本节内容十二`、板书设计5.1电荷1.摩擦起电。2.电荷间相互作用3、电荷量Q单位C右侧自由板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