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1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也是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有关精神,总结“十五”的经验和教训,把握“十一五”的发展基础和环境形势,贯彻落实地委提出的“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战略方针,制定本规划纲要,做为今后五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一)“十五”发展回顾“十五”期间,是发展定位清晰、发展活力旺盛、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前景明朗,取得最大成就的五年;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五年;是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蓬勃发展、全面繁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目标迈出前所未有重大步伐,人民群众得到最大实惠的五年;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发生宏伟巨变、实现历史性飞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十五”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奠定了稳健昂扬的坚实基础。1.过去的五年,是思想不断解放、发展思路更加科学的五年。“十五”初期,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总结开发建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从林情区情出发,在国有林区率先提出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将大兴安岭发展定位在生态林区建设上,真正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2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过去的五年,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五年。全境被纳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地区。对森林、湿地、河流、野生动植物等多种资源进行全方位保护,对呼中、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扩建,极大地改善了保护区基础设施条件。北极村、双河等6个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省(部)级自然保护区,全区保护区总面积由39.6万公顷上升到112.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3.49%。采取果断措施主动停止了境内的砂金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恢复工作成效显著。全区2005年有林地面积达657.7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1.7%,活立木总蓄积5.2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8.93%,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完成“十五”计划目标。森林防火成绩显著,林地过火率由2000年的0.21‰降低到0.035‰,低于省政府下达的0.5‰的控制目标。3.过去的五年,是结构调整进程加速,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五年。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2005年实现46.1亿元,五年年均递增6.3%。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617元,按当前汇率计算人均1074美元,五年年均增长6.5%。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养殖业、绿色食品业、生态旅游业、北药开发业和林产品精深加工业五个生态接续产业初具规模,2005年实现增加值4.58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8%。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城市增长极作用明显,加区、塔河、漠河和呼玛4个县区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35.2亿元,占全区76.3%。个体、私营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5年末,个体私营企业达1.4万户,产值达到22.1亿元,年均递增19.7%。4.过去的五年,是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的五年。城镇面貌焕然一新,跻身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行列。加强了农林、水利、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重点领域建设,实现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共完成投资总额58.1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1倍。特别是574公里的加漠公路建设,使全区公路建设水平提前了20年,填补了我区没有高等级公路的空白。公共服务基础设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3施建设力度加大,以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办公地点南迁为代表的加格达奇新一轮城区建设全面铺开,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漠河机场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洛古河大桥已通过国家批复,正在完善前期工作。5.过去的五年,是改革步伐加大、卸除历史包袱最多的五年。体制改革大刀阔斧,社会保障体系取得积极成效。“十五”期间,我区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改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潜能得到释放。小企业改制成效显著,通过“股、破、卖、送、换”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企业产权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到2005年已实现341户小企业完成改制、盘活资产7.1亿元、撤并林场和分场28个、精简管理人员2081人的目标。6.过去的五年,是城市化、市场化体系趋于完善,人居环境改变显著的五年。全区新建大型综合广场11个,开发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住宅小区15个,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商服用房12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5.67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2005年达到210万平方米,年均递增23.4%。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2004年固定电话用户比2000年增长近1倍,移动电话用户增长2.1倍。互联网用户增长6倍,以通达全社会的电子政务和视频会议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百姓生活的原则,促进市场体系充分发育,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7.过去的五年,是职工工资增长幅度较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林业职工工资水平持续上升,已由“九五”末期平均4680元增长到6928元,年均增长8.2%。加大了对历史拖欠工资的补发力度,累计补发拖欠工资1.3亿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580元,五年年均递增9.7%,比“九五”末期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552元,五年年均递增6.0%。8.过去的五年,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教兴区力度较大的五年。科技创新步伐逐渐加快,中药“E·F”软胶囊、花青素等科研项目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年间,重点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101个,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4比“九五”时期增长3.1%;民营科技企业由“九五”时期的11户增加到“十五”时期的51户,增长3.6倍,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总计投入13亿元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达到了人均投入全省最高,并率先在全省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优化教育网点布局,普遍开展了以“打造冰雪基地,创建管乐之乡”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教育。初高中升学率稳步提高。对中等专业学校实行优化组合,新成立的大兴安岭职业学院调整增设了绿色食品开发等10个专业,招生专业增至18个,2004年首次打开了省外生源突破口。9.过去的五年,是开放力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稳步增长的五年。进一步加大南联北开,实施全方位开放。“十五”期间,累计实现招商引资额19.3亿元。2005年实现引资额6.54亿元,比2000年增长3倍。对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36.1万美元,五年年均增长27.4%,比“九五”时期高出20.5个百分点。2005年全区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93户,比2000年增长4倍,我区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比2000年增长了1.88倍。境外采伐成果显著,利用现有的口岸、设备及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对俄采伐,开展境外采伐的林业局由2000年的5个增加到10个。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量逐年增加,截止2005年3月末,累计输出劳务4775人次,过境设备544台套,生产木材95万立方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0.过去的五年,是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覆盖面加大的五年。提出和实施了“两个必保”,2002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建立了地、县、乡三级救助体系,实现了城镇贫困人口和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从2001年开展了企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均为100%。扩面的重点开始转向非公有制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方面。2004年全区有12.4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失业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失业保险于2004年实现了地级统筹,到2005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5年年底,全区有7.2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参保率达100%,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3.2万人。11.过去的五年,是人的精神面貌变化大、人民生活日益丰富的五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和谐兴安”建设成果喜人。社区建设居于全省前列。“十五”期间,全区把建设和谐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示范推动,规范运作,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社区。从满足群众全方位需求出发,从抓硬件建设和夯实社区建设的基础入手,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现已有26个社区达到了地委提出的社区建设“一、六、四”目标和“八机一屏一廊一网”的配备标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实施了发展文化事业“七个一”工程。各文化广场和剧院每逢重大节日都有专场演出,每周都有单位和部门举办的文艺演出,每天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2004年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6.2%,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1%。体育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以来获得省级以上奖牌276块。乒乓球馆、游泳馆等体育场馆齐备、设施逐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形成热潮。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区建立了覆盖各乡、镇、林场的卫生保健体系,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若干“瓶颈”制约和不利因素。1.森林资源制约、体制束缚和历史包袱沉重。作为一个因林而立、因林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由于多年来的高强度采伐,使全区林分质量下降,可采资源面临枯竭,旧有的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独木支撑”方式已无法维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区政企合一,且政府建制不全,二县三区财政体制不完整;企业承担政府职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承担政府及公益事业支出巨大;企业贷款总额高,其中有大量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全区面临新的经济转型期。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62.缺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全区工业基础薄弱,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科技含量低。2005年在全部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的企业仅有16家,一些产业和产品虽已出现产业化发展雏形,但并未形成规模。现有项目规模小,数量少,部分带动性强、投资额度大、影响深远的战略性项目长期停留在规划论证阶段而无明显进展。实施项目数量不多,没有建立起完备的项目储备体系。大部分招商项目也因前期工作深度不够,不能提供翔实的分析资料,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严重影响招商引资成功率。项目前期工作中“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项目等安排,工作靠督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不足,达不到相应的深度和要求,不能有效按期推进项目进程,全区上下共同抓重大项目的合力还没有形成。3.就业、再就业矛盾加剧,对社会保障构成压力。由于近几年受资源萎缩、产品结构单一、效益低下等因素影响,下岗失业人员集中,而我区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又相对滞后,就业空间狭小,渠道狭窄,导致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中年人,由于掌握的技能单一,择业观念陈旧,缺乏外出创业的勇气和自主创业的能力,自身的再就业能力相对较低,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2005年全区1.5万下岗人员中有2000人没有实现再就业。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使社会保障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压力在急剧增大,养老保险费征缴收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出需求,多元化筹资尚未制度化。4.城市化仍处于整体较低水平,人口发展停滞不前。受产业发展的影响,全区人口总量逐年下降,特别是最近几年,专业人才呈加速外迁趋势,仅2005年全区外迁人口就达1.3万人。本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与省内大多数地市相比也不占优势。现有每平方公里不足7人的人口密度意味着只有少数几个县区可以开展最低标准的城镇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