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思潮专题一、“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泛起的过程近两年来,“普世价值”争论成为我国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上自《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摘》、《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主流意识形态报纸、期刊,下到《炎黄春秋》、南方周末、凯迪网络、喷嚏网等非官方媒体、网站、民间人士都投入论争,影响广泛。2005年10月,境内外敌对势力和自由派知识分子就以民主的所谓“普世价值”为理论武器,攻击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例如,流亡美国的敌对分子胡平就在其《简评中共民主白皮书》中宣称:“民主就意味着政党轮替,民主就意味着领导权的开放竞争”,“中共一方面承认民主是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却又把民主的公认定义和标准撇在一旁而自己提出一套截然不同的定义和标准,这实际上是否认民主的普适性,也就是否认民主本身”。参见,胡平《论言论自由》,1986年,《青年论坛》。国内也有一些媒体声称,“不同的国情,有着同样的民主要求,也要有同样的建设努力。国情性的特色路径,最终是要走向普适的民主”,“世界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有已经被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实行的民主,有这里所说的普世价值的民主”。(一)20世纪90年代“普世”问题源起的背景20世纪后半期,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互动增多、影响加强,由此产生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政治冲突、文化冲突和宗教冲突日益突显,文明之间的冲突随着经济的全球扩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针对这种多元冲突,国际上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说;这种理论强调冲突的多样化以及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性。而且,他把中国所代表的儒教文明视为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威胁。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ofCivilization)。这些观点集中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榴莲效应”1993年提出“文明冲突论”颇受争议。引发一种“榴莲效应”——喜欢者很赞赏,而厌恶者对其抨击反对之多,几乎可以用“围剿”来形容。不祥的预言:“9·11”事件与文明冲突论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世贸的两幢110层塔楼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事件共造成3201人(包括343名消防员)遇难,大楼倒塌后,仅救出3名幸存者。珍珠港事件PearlHarbor,,美国人员伤亡共2403人死亡,受伤1178人。9.11事件,美国人员伤亡3201人(包括343名消防员),仅救出3名幸存者。二是德国神学家孔汉思1990年提出的通过对话建立世界普遍伦理的设想,试图在世界的多元冲突中寻求某种普遍的、可供冲突各方共同遵循的东西。之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1997年在巴黎和那不勒斯两次召开关于全球伦理的国际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普遍伦理:中国伦理传统的视角”的研讨会;1999年又在汉城召开了亚洲地区的“普遍伦理与亚洲价值”的国际研讨会。与此同时,“普遍伦理”也成为国内学者研讨的热点。此外,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到来,如何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成为国人普遍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不再仅囿于物质经济层面,而是已经触及精神文化、价值取向、政治制度等层面。可以说“普世价值”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普世伦理”问题的延续和深化,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学理探讨,后者已进入实践层面。二、什么是“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思潮的宣扬者称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等是“普世价值”,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价值观。普世价值之争存在普世价值不存在普世价值民主、人权马斯洛的层次需要仁义礼智……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普世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普世价值不存在理论论证人有共性,肯定有共同价值标准,存在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论断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事实论证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普世价值的过程采用西方普世价值国家的教训名人言论邓小平、温家宝言论西方学者的观点普世(宗教)全球伦理普世伦理普世价值“普世价值”问题在西方的出现“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全球伦理普世宣言”不可杀人、不可盗窃、不可撒谎、不可奸淫生命财产诚信文化、权利、性别平等宗教世俗“普世价值”问题在国内的出现普遍伦理全球伦理普遍价值普世价值“从中国传统伦理看普遍伦理”“普遍伦理计划”理论现实世界接轨,“西化”理论1、价值的概念价值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对主体的有用性。主体————————客体人(社会、阶级、集团、他人、自身)进入主体视域的一切东西(人、自然界、物质、精神)三、“普世价值”争论的要点(一)价值2、价值的评价和标准价值主体客体人物…………不同语境下的人性讨论:美人鱼有没有价值?(二)普世性——普遍适用性(1)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应适用于所有的人;(2)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普遍性”的时代性:(1)立足于当今人类的生活世界、立足于我们这个时代;(2)不是指自古以来或自有人类以来的全体、全部历史时间(三)普世价值(三)普世价值(1)在哲学或人文科学上,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任何一个自诩文明社会的人类,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2)广义,没有确切内容,一般都是自话自说,没有广泛认同。(3)代词,即“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维基百科”今天所谈论的普世价值就仅指在今天的形势下对大家都适用的价值观。必须以利益共同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为支撑不需要直接对应的事物做支撑四、“普世价值”之争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1、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2、人性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关系3、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2、人权的历史发展五、“人权、民主”的“普世性”问题(一)人权的“普世性”问题1、人权的起源参见:人权的历程人权的现状自1977年以来,美国国务院几乎每年都发表关于其他国家的“人权”报告。2013年3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2012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对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指责。(二)民主的“普世性”问题1、民主的起源民主(democracy)意谓人民的統治(ruleofthepeople),来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Demos+KratiaDemos:(1)居住在一個特定都市国家(Polis)中的所有公民(2)群众、乌合之众或下层社会的人民Kratia:(1)权力(2)統治民主制度在古希腊文化中主要表明“多数人统治”(rulebythemany)的意涵,相对于君主制的“一人统治”(君主统治,monarchy)或貴族制的“少数人统治”(貴族统治,aristocracy)。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投票判处死刑281:220在古希腊城邦之中,公民可以聚集在“广场”讨论公共事务,甚至进行投票。因为家里的事是由奴隶去忙碌的,使公民有闲暇参与公共事务。雅典式民主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奴隶制之上的。2、民主的发展(1)希腊民主立宪制代议制普选制政党制分权与制衡近现代西方民主(资本主义民主)(2)社会主义民主(中国)(3)立宪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政党合作制议政合一民主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它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种制度.——丘吉尔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3、民主的“普世性”探讨资产阶级民主具有“普世性”?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普世性”?菲律宾选举屠杀事件民主制虽然优于暴君制与寡头制,但它还是偏差政体的一种。因为民主制並不鼓励公民德行的培养,它在意的是支持某议案的人比較多还是另个议案的人比較多。——亚里士多德曼古达达图------安帕图安四、我们的观点1.在历史和道德领域不存在“普世价值”,侈谈“普世价值”是没有根据、也站不住脚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人性,而没有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永恒”的“普遍人性”,又何来作为这种“普遍人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表现的“普世价值”呢?2.对于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的价值观,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般民主”、“纯粹民主”、“普世民主”,有的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的民主。所谓“一般民主”、“普世民主”等等,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民主的阶级性质、借以欺骗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3.不侈谈“普世价值”,又要在实践中通过扬弃吸收历史上和外国有进步作用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有益内容。4.宣扬“普世价值”的典型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同志不应把“普世价值”当作时髦的用语,随声附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