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制作社团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团宗旨:•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习热情,推动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及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素质教育,学校特举办此次物理科技制作比赛。社团简介:•科技制作是一项集科学性、趣味性和体能性于一体的科技特色活动,我校的科技制作社团于今年春季开办,主要针对八年级学生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科技制作社团自组建起就一直坚持每周三、周五下午大课间时间开展社团活动,我校仝炳安、于天西老师负责组织活动。目前学生都已完成了自制杆秤、自制气压计、制作天平、制作潜望镜、机器人、地震仪、滑翔机、航空母舰等设备的组装等活动。科技活动的三结合•通过实践研究,我们着重在以下“三个结合”上总结了经验。一是科技制作活动的开展要与常规学科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科技制作活动并非一门独立的活动课,而是兴趣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制作活动应与其紧密相关的《物理》、《手工》等学科的教学相联系,这是基础;其次要与上述各科相配套的辅助乡土材料的使用结合起来,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化;再次要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有机渗透,以求进一步发展。所以,科技制作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做到以上的三结合。活动原则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活动有计划。计划性要贯穿于各科教育教学过程。教师的组织、指导计划要具体,学生的创制计划要独立制订,突出独立思考。二是胸中有学生。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制作活动。相信每个学生有发展的潜能。三是作品有创造。要将创造性制作作为中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取材、制作做到“简、廉、美”。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原有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中《温度》一课,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设计了实验,运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一个铁环和一个刚好能通过铁环的铜球,把铜球用酒精灯加热后,铜球受热体积膨胀,不能从铁环中通过;再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受冷后体积收缩,又能够从铁环中通过。依此而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原有实验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在加热铜球时,由于铜球是用金属链悬挂在手柄上,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拿着手柄不稳定,铜球的位置不固定,不能确保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影响加热效果;•2、悬挂的铜球容易晃动、滚动,学生一不小心会造成烫伤,存在一定的危险性;•3、铜球体积较大,需要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现象,学生易失去耐心,实验效率低;•4、实验中只能看到铜球热胀冷缩变化的结果,看不到热胀冷缩变化的全过程,缺乏直观形象度;•5、实验只通过“铜球受热膨胀受冷收缩”这一种物体一种现象,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普遍性的结论,缺乏说服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设计与制作•为此,我们对这部分的实验设计做了改进。通过反复试验,我们自制了一个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可以显示出热胀冷缩变化的过程,视觉效果比较好。•我们把金属条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之受热后只能向一个方向伸展,推动注射器活塞运动。由于金属条受热后,伸展的长度变化集中于一个方向,又由于液柱的放大效果,所以可以显示出较大的偏转距离。当金属条受热后,长度逐渐发生变化,指针也随之发生偏转,受热膨胀变化的过程就通过液柱所指示的刻度显示出来;移开热源,金属条的温度逐渐下降,液柱的高度也逐渐降低,当金属条温度降到与实验起始温度相同时,液柱恢复到原刻度。•以上装置的具体制作材料与方法如下:•1、实验材料:我们可选用金属条。取直径为3mm左右,长度为200mm的铜、铁、铝条各一根,在两端用钉尖扎出小孔,便于固定;另取直径为8mm,长度为200mm的玻璃棒一根,在两端粘上小块金属片,同样在金属片上用钉尖扎出小孔以便固定。•2、支架:由木质的底座和两块竖立的金属薄片支架构成。左右两个支架的距离为20cm左右,左侧高度为20cm,右侧高度为60cm左右。另取一张白色卡纸,绘制好刻度,粘贴在右边支架上。•为使显示醒目,我们把注射器里的水做成红色,刻度线用黑色绘制。•改进后实验装置的操作方法:•我们先选用铜条进行实验。点燃酒精灯,加热铜条。铜条受热后迅速膨胀,因其左端已经固定,迫使它只能朝右端方向伸展,推动指针向右偏转。这样,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铜条受热膨胀的变化过程。熄灭酒精灯,我们看到指针逐渐回转,如果要加快冷却速度,还可以用毛笔沾冷水刷上铜条上。当铜条的温度降到与环境温度一致时,指针就会回到原刻度位置。我们还可以用铝条、铁条重复以上实验,都可以看到相同的现象。•由于铜、铁、铝都是金属材料,为了能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我们考虑再用一种非金属材料——玻璃来实验。我们把玻璃棒装在支架上,用酒精灯加热。先进行预热,以避免玻璃棒局部受热炸裂。过了一会儿,我们发现指针慢慢向右偏转了。由于玻璃传热慢,膨胀系数小于金属材料,所以我们看到液柱上升的速度较慢、幅度较小。熄灭酒精灯,静置一会儿,让玻璃棒自然冷却,指针又会慢慢地回复原位。•改进后实验装置的优点:•运用以上装置实验与教材上的用铜球实验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稳定性更强,更安全。由于有支架固定金属条,不再需要学生手持,使加热更稳定、更安全;•2、实验时间缩短,效率提高。实验中,加热金属条的时间只需10秒左右,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液柱向上升,熄灭酒精灯几秒钟后,液柱就下降。实验效率高,可视性强,学生兴趣浓厚,更有利于课堂组织教学;•3、实验现象更直观。通过液柱逐渐上升或下降,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金属条热胀冷缩变化的全过程,而不只是看到结果,更为形象直观;•4、可用多种材料实验,结论更具说服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可以更换实验材料,加热铜、铁、铝条或玻璃棒等,都可以看到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样就可以采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教学中试验,我们发现改进后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操作简单,易于学生人人动手参与。《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更易于操作的材料,值得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努力探索!吹不大的气球*听话的气球•一、材料准备•长条形气球1个、大饮料瓶1个、水芯笔管1根,棉线1小段。•二、制作方法•1、在饮料瓶盖上钻一个孔:孔的大小能正好插进一根水芯笔管,笔管插进去不要有缝隙,但能上下推拉自如,当作向气球吹气的通气管。•2、用棉线将气球扎在塑料笔管的前端,再将笔管从瓶盖里面往外穿出,然后将带有吹气管的气球放进瓶子里,盖紧瓶盖(如图a所示)。•三、边做边学•1、从吹气口向气球吹气,试试看,气球能吹得大吗?为什么?你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2、在瓶盖上再钻一个小孔,再吹吹看,这回你能把气球吹起来吗?吹气球时,感觉到什么了?•3、将笔管推至最底下,把气球的底部吹大,再将笔管拉至最上面?将气球上部吹大,使气球充满整个瓶子,停止吹气后,用手指按住小孔或用小棒塞住小孔(如图b所示),你发现什么了?气球会变小吗?这是为什么呢?•四、科学原理•瓶盖上没有开小孔时,气球吹不大,是因为瓶里的空气占据了瓶内的空间,没有大气球的空间了,所以吹不大。瓶盖上钻了一个小孔后,吹气球时,会感觉到小孔内会有一股气流冲出来,吹在你的脸上,里面的空气出来了,气球也就能吹起来了。•气球吹满整个瓶子后,按住(或塞住)小孔,气球并不会变小,这是因为不让空气进去填补气球占据的空间,气球里面的空气就出不来,气球就不能变小。创新型喷水反冲运动实验器•我校科学教研组开发出一个“水中喷水反冲实验器”,是一个最适于在室内探究反冲现象及原理的最直观的、效果最明显的反冲实验教具。•制作材料:•一次性注射器1个,注射器针头1个,橡皮圈1个,细铁丝1小段,泡沫塑料1块,双面胶和透明胶带少许。•制作方法:•1、用钢丝钳将注射器针头的针管剪掉,只留下一个有小孔的针帽,然后把针帽戴到注射器上。然后在注射器塑料推杆尾部手柄两边对称刻两道凹槽,用来卡住橡皮圈,不至于滑落。•2、用细铁丝将橡皮圈系在注射器前端针孔两旁,然后拉动橡皮筋,套在推杆手柄的凹槽上。•3、将活塞推拉杆往后拉,松手后,看橡皮筋的弹力是否能将活塞推至底端。最后用双面胶将泡沫塑料粘在注射器上,再用透明胶粘牢。•4、为了节约用水,不至于到大水池或大盆子中做实验,用铁皮制作一个长80㎝、宽12㎝、高10㎝的长方体小型水槽(也可到市面上订做)。•实验方法:1、调试时将实验器的针头插入水中,把活塞推杆往后拉,使注射器吸满水,松开手观察,依*橡皮筋的弹力推动活塞,将注射器里的水压出来,从针帽的小孔里喷出,形成一个长长的水柱。2、实验时,拉动活塞推杆,将注射器吸满水后,用一个手指按住喷水小孔,然后将实验器放入小水池里,实验器依*泡沫塑料浮在水面上,松开手让实验器在水中喷水,由于喷水产生的反冲力,实验器一边喷水一边向喷水的相反方向运动。3、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直观,让学生观察到水中喷水产生反冲力的现象,将吸入注射器里的水事先用红墨水在杯子里调配成红色,实验时将红色的水吸入实验器,实验时可以看到实验器在水槽中一边从针孔里喷出彩色的水,一边往前运动。就像喷气式飞机那样,*喷气产生的动力在空中飞行时,后面还留下一串浓浓的烟雾……学生看到这种现象就能明白:实验器在水面上向前运动,是针孔往后面喷水产生的反冲力而引起的。浮力产生原理演示器•在小学科学课上,学过《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浮力的秘密,我特设计制作了一个“浮力产生原理演示器”。•仪器特点:•材料易得,制作简单。整体透明,浮力产生过程清晰可视,便于学生观察探究。仪器装置图如下图所示。•制作材料:•1.25L透明饮料瓶2个,玻璃管2根,塑料球(乒乓球代)2个,A、B胶1盒。•制作方法:•1.将一个饮料瓶的底去掉当作储水仓,另一个饮料瓶从瓶身三分之二的地方去掉底,两瓶套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空间当作储气仓。•2.用铁丝烧红在储水仓的底部的两边各烧一个小孔,分别插入这两根玻璃管,一根高于储水仓,当作通气管,另一根略低于储水仓作通水管,然后用A.B胶封固插孔周围,再固定玻璃管。•实验方法:•实验前,将两个塑料球涂上“凡士林”,分别堵住储气仓和储水仓的出水口后再套在一起组成本仪器装置。然后把它放到水龙头下往储水仓里灌水,水慢慢上升,但塑料球不会上浮,水快注满储水仓时,水从通水管流入储气仓,当储气仓被水全灌满时,只见储水仓里的塑料球往上浮,储气仓里的塑料球依然不上浮。•实验原理:•对于堵住储水仓下水口的塑料球,如果只有储水仓里有水,储气仓里没水时(即使是水全灌满了储水仓),塑料球也只有上半部分受到水的压力,下半部分没有受到水的压力,这时,水对塑料球向下的压力大于塑料球受到水的浮力,因此塑料球不能上浮。当储气仓被灌满水后,塑料球的下半部分也同时受到了水的压力,此时,作用在塑料球的上下方向相反的压力互相抵消了,水对塑料球向下的压力不单独存在,浮力并产生了,塑料球立即向上浮。对于储气仓里的塑料球,有水时也只是塑料球的上半部分受水压,压力大于浮力,所以,塑料球始终不能上浮。•实验特点:•实验中用了两个塑料球,一个能上浮,另一个不能上浮,形成了一个对比鲜明的实验,便于学生探究浮力产生的原理。自制潜水艇材料和工具:废旧塑料瓶一只,塑料套管或细橡皮管2根,金属块、橡皮胶布,注射器、剪刀、和打孔器等。1.在瓶一侧把金属块用橡皮胶布固定,作为压舱物,再在瓶盖上分别钻两个孔,将一长一短的两根塑料套管装入,也用橡皮胶布固定;2.用注射器接上管子。先找一只面盆盛大半盆水,手拿潜水艇慢慢放入水面,水就会从下面的塑料管中流入瓶内。当瓶内装满水后,潜水艇就沉没在水底。这时,注射器从上面的塑料管中慢而均匀地吹气,潜水艇内的水受到空气的压力,就会从下面的管子里排出来。排出的水有一股反作用力,会推动潜水艇慢慢地前进。随着水的不断排出,潜水艇就一边航行一边上浮。自制简易液体温度计•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