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本知识•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称为“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之不能以无兵胜敌也(宋.苏颂)•历代本草•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经典著作,365种药物•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730种•唐代,新修本草,苏敬负责,23人编著,844种,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撰•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著,1500种•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1892种•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1999年,中华本草,国家中医中药管理局,8980,•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方面的内容。•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性质。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平性: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仍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大寒--寒--微寒--凉--平•大热--热--温--微温--平•五味•指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药味。意义:提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五味的不同作用特点•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也标上辛味,辛香之气还能起到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作用。如麻黄、苏叶发散风寒,薄荷宣散风热,木香行气除胀,红花活血化瘀等。弊端:多辛散燥烈,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甘(淡),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淡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猪苓、淡竹叶…弊端: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酸(涩),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具有敛汗、敛气,止泻、涩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赤石脂固崩止带等…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弊端:敛邪,有实邪者勿用。•苦,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降泄、泻下或燥湿或坚阴作用。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坚阴是通过泻火以达到存阴的目的。如大黄、枳实泄热通便,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黄芩、栀子清热泻火,龙胆草、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泄热存阴…弊端: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牡蛎消瘰散瘿,鳖甲、蟅虫软坚消癥等;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凉血。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味同气异,功效有别;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双向性,如川芎既能上行头目,又能下行血海。•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必须根据疾病发生部位在表在里、病势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有升降浮沉的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与药物的性味密切相关,与药物的质地相关,与药物的炮制亦密切相关。•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归是归属,经指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归经主要阐明药物作用的定位与气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构成了中药的三位一体的药性基础,对于完整的解释药物的作用原理有着重要意义。•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药等;黄芩主清上焦,黄连主清中焦,黄柏主清下焦;磁石、代赭石入肝,桑叶、菊花轻浮入肺;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等。•毒性•古: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药物的毒副作用•今: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有大毒,有毒,有小毒。•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质反映,药物的依赖性,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二、中药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称为中药配伍。•七情配伍•单行•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石膏配知母,麻黄配桂枝等•相使,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连配木香,附子配甘草等•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生姜杀半夏的毒。•相恶,两药合用能降低功效莱菔子能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所以说人参恶莱菔子。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配伍禁忌•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妊娠禁忌•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走串、泻下、破血的•慎用药:有毒的,泻下的,利水、重镇降逆的•服药禁忌•考虑脾胃,考虑病情一、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性味归经:多为辛散发表,轻扬升浮之品,主入肺及膀胱经。•临床应用:外感表证,咳喘(肺气不宣),麻疹透发不畅,水肿兼有表证,风湿痹痛•应用注意事项:患者体质,中病即止,季节性,煎煮法•辛温解表(发散风寒药)•药性多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辛夷,芫荽•辛凉解表(发散风热药)•药性多属辛凉,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常用药物: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柴胡,豆鼓,豆卷,蝉蜕,浮萍,西河柳,水蜈蚣,天胡荽,蔓荆子,木贼草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