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养生东华医院中医科申建柯提要•中医养生与长寿梦•中医养生学说的主要观点•中医养生学说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健康长寿生命质量强度长度中医养生与健康、长寿4中医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养生?•摄生、道生、卫生、保生•调摄生命,保持健康并达到长寿长寿•古代“享天年”、“度百岁”、“考终命”•现代达到生命个体的自然年限120岁康寿与养生•康寿是幸福之基•养生乃康寿之中医养生学•养生之道关于保养身心的原理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基本原则一是“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倡未病先防,并将其提高到寿夭、健康与疾病的战略高度,是中医养生学说建立的理论基础。二是倡导综合的养生原则,以外避邪气,内养正气为纲,各项养生措施综合运用,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三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四时而适寒暑”“安居处”之论;四是突出精神心理健康,如“和喜怒”“传精神”等。五是贯穿“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守中思想,强调各种养生活动务必做到无太过不及,阴阳协调、刚柔相济。六是要求人们将各种食物合理搭配,还要调适寒温,定时、定量,讲究进食环境等。只有“谨道如法”,方能“长有天命”。中医养生学说的主要观点•以精、气、神为养生对象,以“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为养生实质,形神共养,首重养神•生活要有规律•顺应四时阴阳•动静结合养生对象人身三宝精气神生命活动物质基础外在表现形与神俱,不可分离•神为形主,无神则形不可活•神为形生,无形则神无以生养生实质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形神共养首重养神形神共养神旺形安尽终天年守神全形保形全神《内经》:“形与神俱”精充、气足、神全精亏、气虚、神耗健康衰老形神共养重视养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神•广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全部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养神注意精神卫生调摄修养德行清心静神怡养情志修养德行•“德润身,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仁者爱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德高者三大特征良好的人际关系善良的个性人格良好的处世能力正确认识自我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定,感情丰富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清心静神“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必须常使精、气、神耳、目、口养生保健长寿延年清心静神•“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静心养神可以使正气充聚而不散乱,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即使有很强的致病因素,也不易罹患疾病清静养神的方法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安心处世光明磊落从容温和排除杂念驱逐烦扰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安静和调神清气和清静养神的方法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妄动气不外耗以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养神之道贵在“静”•“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头脑“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曹庭栋《老老恒言》心神宜相对静,心神不用不动固属于静,但动而不妄动,用而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具有静的含义养神之道贵在“静”清心静神有赖于德行的修养思想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者长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怡养情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感活动五志怒喜思忧恐人们对周围事物所做出的反应五志与五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脏心肝脾肺肾五志喜怒思忧恐情志所伤七情五志一般情况下正常的精神活动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超极限的、剧烈的精神创伤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病变早衰情志所伤情志所伤主要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诸多病变情志所伤“百病皆生于气”情志影响气的病变由于情志的不同而形式不一情志所伤与气机情志所伤与五脏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中医养生学说的主要观点•以精、气、神为养生对象,以“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为养生实质,形神共养,首重养神•生活要有规律•顺应四时阴阳•动静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酒为乐,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内经》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规律•避免烟酒不良嗜好•节制性生活•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饮食养生•五谷为养:种子(米面黍稷菽)•五畜为益:精血(牛羊猪狗鸡)•五菜为充:疏通•五果为助:滋润•春,粮食;夏,羹;秋,酱;冬,饮。•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饥饱适度营养全面均衡定时定量,饥饱适度•“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营养全面均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以法,长有天命。”•中国人饮食误区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饱中饥,饥中饱。”——《修真秘诀》•“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医说》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规律•避免烟酒不良嗜好•节制性生活•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饮酒酒为五谷之津液,米曲之华英,“百药之长”,能避风寒、宣血脉、消邪气、引药势。适量饮酒促进消化补充人体热能和营养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预防心血管病催眠作用饮酒酒又为“熟谷之液”,“气热而质湿”——《证治准绳·伤饮食》过量饮酒生痰动火倦怠脘闷头目不爽口干口粘舌苔厚腻不思饮食湿热之征饮酒醉饮过度毒气攻心穿肠腐肝神错志谬目不识人“烟为辛热之魁”——《顾松园医镜·症方发明》香烟燥热损伤肺阴水液代谢失调宣降失常痰湿内生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规律•避免烟酒不良嗜好•节制性生活•劳逸结合,起居有常节制性生活•人之本能“食色性也”•适当的、有规律的性生活,会给男女双方带来心理上的快感、良好的情绪,增加天伦之乐,从而提高抗病能力,延年益寿“阴阳和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入房有术,对景能忘,可能延年。”——《遵生八笺》节制性生活•恣清放纵,过度性生活,“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肾精亏耗,肾气乃伤,促使早衰。•“善养生者,必保其精。”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适度的劳动锻炼和合理的休息,是保持人体精力充沛、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过劳过逸,起居无常,均对人体不利过劳过逸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劳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逸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保生要录》中医养生学说的主要观点•以精、气、神为养生对象,以“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为养生实质,形神共养,首重养神•生活要有规律•顺应四时阴阳•动静结合顺应四时阴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人与天地相应”中医养生学说的主要观点•以精、气、神为养生对象,以“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为养生实质,形神共养,首重养神•生活要有规律•顺应四时阴阳•动静结合动静结合•中医养生重视健身运动,长期坚持运动锻炼,是人体维持健康、增强体质、永葆青春的秘决。•导引术/华佗五禽戏吴普•长期的运动使人体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使生理、心理得到调节,气血畅通,阴阳协调,就可起到却病延年的作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静结合•中医养生强调动,并不忽视静•动静结合,辩证对待•“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情也。更如静中亦动观书,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旷,则谓之养生。……最静之人,食后亦宜散步,以舒调气血。好动之人,亦宜静坐片时,以凝形神。”——《一览延龄》提要•健康、长寿与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说的主要观点•中医养生学说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顺应四时阴阳•“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积极而非被动消极地适应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说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中医总体养生观生理要素心理要素自然要素人际要素物质世界人类世界精神世界【原文7】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医养生学说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亚健康状态”•以现代医学的健康与疾病的标准为依据,将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亦称机体第三状态。中医养生学说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上工(高明的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有病早治慢性病的缓解期亚健康状态中医养生学说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约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容易变化、发展,其发展途径有二:一是向健康方面转化;二是向疾病方面转化•中医养生就在于促使机体向健康状态转化中医养生学说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亚健康状态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与人体养生保健有关的诸因素的变化病因和病种生物、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病因病种贫困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文明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退行性病变、肥胖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与人体养生保健有关的诸因素的变化心理状态弛缓紧张脑力劳动增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性加强信息量变大生活和交通空间拥挤人际关系复杂与人体养生保健有关的诸因素的变化体力活动营养多少不足过剩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维生素过多症等有关疾病明显增多与人体养生保健有关的诸因素的变化无病、长寿(生物学观点)不仅没有躯体的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要求养生保健对象老年人为主老年、中青年并重中青年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提高现代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人身上最为突出心身疾病年龄前移老龄社会已成普遍现象与人体养生保健有关的诸因素的变化欲望观禁欲享乐与健康有特殊关系的烟、酒、毒品嗜好泛滥成灾与人体养生保健有关的诸因素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