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水稻栽培5-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节水稻生育进程与产量形成一、水稻的“三性”感光性:因日照时间缩短生育期缩短粳稻籼稻;晚稻中稻早稻;晚熟中熟早熟感温性:因高温生育期缩短粳稻籼稻;晚稻中稻早稻;晚熟中熟早熟基本营养性(基本营养生长期):不受短日照和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早稻中稻晚稻二、水稻生育进程(一)水稻生育时期水稻一生需经历出苗、分蘖(第4叶期)、拔节(N-n+3叶期或倒n-2叶期)、穗分化(倒4叶期)、孕穗(剑叶平展、叶耳距为0)、抽穗、成熟等生育时期。按拔节与穗分化的先后关系,将所有品种划分为3种生育类型:重叠型:先穗分化后拔节,n≤4的品种衔接型:穗分化与拔节同时,n=5的品种分离型:先拔节后穗分化,n≥6的品种生育类型不同决定了前后期肥料运筹比例,重叠型品种穗肥用量减少,分离型品种穗肥用量增加。产量=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四、产量结构及决定时期水稻产量各构成因素的形成过成也是各部器官建成与群体物质生产和转运的过程。穗数形成时期:直播稻第5叶期~拔节前一叶龄期,因为直播稻第5叶期才普遍分蘖。小苗移栽稻(移栽叶龄+2)叶龄期~拔节前一叶龄期,因为小苗移栽稻在大田新生2叶后才普遍分蘖。大中苗移栽稻(移栽叶龄+1)叶龄期~拔节前一叶龄期,因为大中苗移栽水稻在大田新生1叶后才普遍分蘖。但无论如何,决定时期是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以前的有效分蘖阶段,这一阶段的总茎蘖数是形成穗数的主体部分。(N-n)以后~拔节前一叶龄期只能起巩固穗数的作用,即争取部分动摇分蘖成穗和减少(N-n)以前发生分蘖的死亡。每穗颖花数(总粒数)形成时期:每穗颖花数形成包括颖花数增加和退化两个时期。颖花数增加期从倒4叶期~雌雄蕊分化期(倒1.5叶期),其决定在二次枝梗分化和颖花分化两个时期。由于第1伸长节间大维管束数与一次枝梗数密切相关,而上一节间维管束数的形成又是建立在下一节间维管束数基础之上的,不可能突然增多。因此,秧苗和分蘖期植株健壮程度也是增加颖花数的基础。颖花数退化期从雌雄蕊分化末期(倒1.5叶期)~孕穗期(剑叶平展、叶耳距为0),其中减数分裂期(倒1叶后半期)退化最多,为减少退化的关键时期。结实率形成时期:结实率与颖花发育状况有关,因此从穗分化开始到成熟整个过程都影响结实率。但决定时期主要为减数分裂期、抽穗期和灌浆盛期(齐穗~齐穗25d)。现已明确,结实率主要受开花期温度和湿度影响。抽穗前茎鞘中积累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多少对结实率也有一定作用。因为水稻开花后众多籽粒同时发育,需要大量碳水化合物,仅靠当时的光合产物往往不够,必须分解抽穗前贮藏的物质来加以补充。对大穗型品种,尤为重要。粒重形成时期:粒重形成始于二次枝梗分化期到成熟,决定时期为齐穗~齐穗35d。抽穗前主要影响谷壳容积,是粒重形成的基础时期。3、播种量确定据观测,不论是在秧田还是本田期,LAI达到4分蘖发生便受影响,LAI=4.5为分蘖发生的极限。因此,秧田适宜苗数(万/亩)=4.5×666.7/S。其中,S为移栽时秧苗单株叶面积(cm2)。S受移载秧龄、品种、育秧方式和肥力水平影响,可以通过具体测定,取得一个地区、不同品种、不同育秧方式下的S值。一般情况下,粳稻5叶平展S=15,6叶平展S=20,7叶平展S=30,8叶平展S=65;籼稻5叶平展S=25,6叶平展S=30,7叶平展S=65,8叶平展S=135。秧田适宜苗数确定后,进而根据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和成秧率计算播种量。播种量(kg/亩)=适宜苗数(万/亩)×千粒重(g)发芽率(%)×成秧率(%)×1064、秧田期管理技术要点(1)播前种籽处理——晒种、选种(2)浸种(消毒)——吸足谷重1/3的水分(3)催芽高温露白(35-38℃),15-18h,至80%破胸;适温催根(30-35℃),翻堆散热,至齐根;保湿促芽(20-25℃),保湿,至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摊凉锻炼(自然温度),摊薄炼芽1d。(4)秧田耕整平、上软下硬,秧板上铺3cm泥浆,软硬度达自然落入半粒谷。(5)播种播种均匀,塌谷至谷粒刚好入泥,细土覆盖1cm(6)秧田期管理第1叶平展前,水不上秧板,保持土壤湿润、通气,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烈日跑马水。第2叶期施断奶肥3-5kg/亩尿素,水分管理与1叶期相同。第3叶期薄水灌溉,防止秧苗生理失水。遇寒潮低温时深水护苗,低温过后逐步排浅水层。第4叶期以后,浅水灌溉,不宜断水,以免根系长得太深,不好拔苗。看苗施接力肥,具体施与不施、何时施、施多少,以保证拔秧前6-7天肥效耗尽为原则。移栽前3-4天施起身肥(送嫁肥),尿素10-15kg左右,促使秧苗多吸N,有利于移栽后活棵返青。三、基本苗定量基本苗数(万/亩)=目标穗数(万/亩)/单株成穗数(个)单株成穗数定量大中苗移栽条件下单株成穗数=(1+t1)[1+(N-n-SN-1-a)r1]+t2r2t1移栽时秧苗3叶以上分蘖数t2移栽时秧苗2叶以下分蘖数,r2相应成活率,取0.4-0.6SN移栽秧龄r1为SN至N-n叶龄期有效分蘖发生率,一般取0.8-0.9a为N-n调节值,一般群体在N-n叶龄期够苗,故取0.5小苗移栽条件下除一次分蘖外还有大量二次分蘖成穗,且小苗移栽一般缺位2个。单株成穗数=有效分蘖叶龄余数(N-n-SN-2-a)的数列单株成穗数与有效分蘖叶龄余数关系N-n-SN-2-a考虑分蘖鞘(籼稻)不考虑分蘖鞘(粳稻)1222333544865139621137341985529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减少每穴栽插苗数在保证适宜基本苗、株距不小于2.5寸(不好栽)和每穴栽插种子苗数不多于3棵的条件下,行距尽可能扩大。扩大行距,能增加群体内的透光率。在分蘖期可以提高水温,促进水稻的分蘖;中期可以提高对增施N素穗肥的同化能力,调节糖、氮比,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根系生长,抑制节间伸长、增加茎秆强度,防止叶片徒长,增强颖花分化和发育的能力,并减轻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抽穗后除继续发挥中期的各种优势外,还有延缓中下部叶片和根系的衰老,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和积累的能力,增加结实率和粒重的作用。四、施肥定量在高产条件下,水稻拔节前吸N、P、K的数量分别占一生吸总量的30%、35%、50%左右;拔节~抽穗阶段吸收N、P、K量分别占50%、50%、40%;抽穗后吸收N、P、K量分别占20%、15%、10%。水稻属喜铵作物,拔节前明显偏向吸收铵态N,拔节后稻根还原力强,特别是上层根系和浮根的产生,对硝态N的吸收显著增加。故也称水稻为前铵后硝作物。(一)高产水稻对N、P、K的吸收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