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纳入健康教育计划疾病的防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疟疾与碘缺乏病的防治内容疟疾的防治碘缺乏病的防治疟疾的防治疟疾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疟疾、艾滋病、结核)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根据上述决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卫生部决定:自2008年起,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全球的疟疾形势非洲的疟疾形势在地理上习惯分非洲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个地区。非洲共有53个国家,受疟疾威胁的国家达50个;撒哈拉以南地区每年的疟疾发病数约占全球发病总数的60%;恶性疟发病数约占全球恶性疟发病总数的75%;疟疾死亡病例数约占全球死亡病例总数的80%以上;多数为不足5岁的儿童。我国疟疾流行现状分布山东省疟疾流行历史及危害山东省曾是间日疟重度流行省份之一,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范围暴发流行,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两次大流行,年发病人数分别高达600万和400万以上。全省各县均有发病,以泰沂山区南侧和西侧平原地带流行最为严重,鲁中山区北坡及鲁东半岛区发病率较低。当时鲁南、鲁西南的许多县、市发病率达40%—50%,不少村庄发病率高达80%—90%,有的病例因并发症发生而死亡,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近几年我省疟疾发病分布图一、流行病学三个环节和两个因素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两个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温度、湿度、雨量等)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群活动等)流行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减慢传播速度,构成不同的流行形式。(一)、传染源现症病人和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即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现症病人是指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疟原虫血症者。带虫者是指无临床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出疟原虫。在疟疾传播过程中,传染源具有传染性的时间(配子体存在的时间)和感染的持续时间(疟原虫寿命)有重要意义。(二)、传播途径1、蚊传疟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疟疾是重要蚊媒传染病,按蚊是传播人疟的唯一媒介。在全世界已知的400余种按蚊中,可成为疟疾主要媒介的约35种。已知我国有按蚊56种,其中证明5种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即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和日月潭按蚊。(二)、传播途径2、输血疟疾:一些低疟原虫血症者虽常规血片检查阴性,但输血后仍可使受血者感染发病。此种感染者无红细胞外期,受染后潜伏期短,抗红细胞内期药物疗效好,与蚊叮咬感染有所不同。3、胎传疟疾:带虫或患疟的孕妇疟原虫可通过有损伤的胎盘进入胎儿,或在围产期通过羊水、产道损伤进入有损伤的胎儿体内,引起早产、流产、死产或新生儿疟疾。(三)、易感人群人体对各种人类疟原虫普遍易感。多次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再发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表明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高疟区初生儿可自母体经胎盘获得抗体IgG,3个月后抗体消失而易感,两岁以内发病率较高,此后由于自然感染后免疫力的增长,故感染轻、发病少;一般高疟区25岁以上的居民,均对疟疾有一定免疫力(获得性免疫)。三、临床表现疟疾的定义: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经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和脾大、贫血为特征。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四种。疟疾临床上以间歇热、发作期与潜隐期交替、继发贫血和肝脾肿大为特点。疟疾发作的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3个连续阶段。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发冷、发热、出汗)和间歇期四期。潜伏期:间日疟的潜伏期可有短长差别,短者为11-30天,长者为6-9个月,有报告超过1年者;恶性疟的潜伏期为11-16天。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疼、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镜检多为阴性。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为先冷、再热、后汗。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同时伴头痛、关节酸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开始迅速上升。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发热:患者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五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此阶段持续2-4小时。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出汗: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多次发作后可见脾大。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镜检所见原虫间日疟以大滋养体为主,恶性疟可能在此期查不到疟原虫或查到个别环状体。间日疟临床表现特点: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11-25天,多有前驱期。复发时常无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38℃为准,隔日定时发作者约占半数。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初发病例决大多数每日发作一次,发热时间长,与恶性疟相似。初发时可因感染两批以上虫株先后发育成熟,发热可不规则。尔后虫株仅以一批为主,故2-3日后呈典型隔日发作。开始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经多次发作,随着免疫力的产生,症状又由重转轻,不治而“愈”。间日疟预后良好。恶性疟临床表现特点:潜伏期11-16天.多突然发病,无寒战,仅有畏寒感。高热者多见,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贫血等;热型复杂。出汗期不明显。间歇期极短,(由于在裂殖体热外还可有滋聚热,故在48小时内可有二次发热)体温曲线呈“M”型。疟疾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黑尿热、贫血、低血糖、肾功能不全、循环衰竭、肝功能异常、肺水肿、异常出血等治疗原则氯喹+伯氨喹联合8日疗法,高热等症状可对症治疗,对于未检出疟原虫但症状极典型的病例可进行假定治疗,对于新发病例,第二年要进行休止期治疗。碘缺乏病的防治碘缺乏病的危害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瘿瓜瓜等),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怎样预防碘缺乏病1、全民使用碘盐。在缺碘地区居民饮食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2、强化补碘。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这些人群对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可在坚持长期使用碘盐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碘油。3、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学校应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碘缺乏病是一种古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大多数人对防治这种病的认识不足,国家将每年5月15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握防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宣传碘缺乏病知识人人有责,特别是卫生部门、盐业部门、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各级行政官员。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核心信息儿童缺碘:1、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2、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成人缺碘: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能力低下。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方法:1、长期坚持食用合格碘盐,食用合格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2、应购买带有防伪标志的碘盐,不购买或不食用非碘盐;3、炒菜不能用碘盐爆锅,要等菜熟后再放盐;4、腌菜也要用碘盐。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