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目录一概述1.1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1.2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1.3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必要性1.4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可获得的益处二ISO14001标准要求2.1术语2.2标准要求理解2.3要素之间的关系3一概述1.1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1.2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1.2.1预防与持续改进相结合1.2.2广泛适用性1.2.3灵活性1.2.4兼容性1.2.5自愿性1.3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必要性41.1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1、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2、ISO14000系列标准概念3、我国已等同转化的ISO14000系列标准51.2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1.2.1预防与持续改进相结合1.2.2广泛适用性1.2.3灵活性1.2.4兼容性1.2.5自愿性61.3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必要性1.3.1我国面临非贸易壁垒的压力1.3.2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1.3.3我国大力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7二ISO14001标准要求2.1范围2.2术语2.3标准要求理解2.4要素之间的关系8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本标准适用于组织确定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那些环境因素。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92.1范围(续1)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对本标准的符合: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2)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予以确认;3)寻求外部对其自我声明予以确认;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102.1范围(续2)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都能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的环境方针、它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以及运行场所及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标准提供了资料性的指南。112.2术语1、环境(environment)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术语解释“组织”是术语的主体;“运行活动”是指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外部存在”是由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的各种因素总称,如:水、自然资源、空气、土地、人等等.这些因素共存于环境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保持动态平衡。本章采用GB/T24001-2004标准122、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aspect)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术语解释“活动”:设计开发、生产、经营、销售的过程;“产品”:过程的结果;“服务”:供方为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提供的活动;“相互作用”:通过相互影响,使事物发生变化.识别环境因素是为了明确组织环境管理的对象,控制环境影响.因此,环境因素与环境影响之间是因果关系,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应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相一致。133、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impact)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术语解释环境影响:环境的变化案例:环境、环境因素、环境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14事实表述活动/产品/服务环境因素(名词+动词)环境影响某公司为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新建燃煤锅炉房和浴室,每日提供热水3-4小时.烧锅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离子交换树脂废弃含酸废水排放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某餐厅举办食品节以扩大宣传,购置电冰箱5个,专门用于食品的保鲜.使用电冰箱氟里昂(CFC)的泄露臭氧层破坏某快递服务公司,有职工15人,面包车10辆,为客户提供物品、礼品和文件等递送服务.车辆运输车辆维护尾气排放洗车污水排放含油棉纱、手套的废弃噪声排放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154、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policy)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正式表述的总体和方向。注: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术语解释方针是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总的宗旨和行为准则,由最高管理者制定并正式发布,可为公众获取;方针为组织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即目标指标的内容应与方针的承诺保持一致。165、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objective)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术语解释目标是方针的具体表述,可行时应量化;目标应尽可能具体到所识别的某一环境因素。176、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target)由环境目标产生,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须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术语解释指标是将所设立的目标进行分解,分阶段予以完成,并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岗位或人员;指标是为完成目标而设立的,应尽可能量化,使之具有可测量性;案例: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之间的关系18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之间的关系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节能降耗减少水的消耗,2009年全公司力争比去年节水10吨2009.1-4节约4吨,其中总部完成1.6吨,分公司2.4吨;2009.5-10节约4.5吨,其中总公司2吨,分公司2.5吨;2009.10-12节约1.5吨,其中总公司0.5吨,分公司1吨。197、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环境因素。注1: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组合。注2: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术语解释组织的管理体系有多种,如: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EMS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体系相辅相成,但对象不同;环境管理体系由环境方针(4.2)、策划(4.3)、实施与运行(4.4)、检查与纠正措施(4.5)及管理评审(4.6)五个一级标准要素和若干二级要素组成;环境管理体系是上述要素系统、有效地运行,循环往复,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208、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performance)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注: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及其他环境绩效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术语解释环境绩效或环境行为;组织建立EMS的目的是实现环境方针、取得更好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业绩。219、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audit)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系统化验证过程,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管理者。术语解释“审核准则”是指环保的法律法规、GB24001标准和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以审核准则为依据对体系的一个验证的过程;“客观的”是指审核证据应以事实为依据;“文件化”是指审核结果应形成文件;“系统化”是指审核过程应符合有关程序的规定要求。2210、相关方(interestedparty)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的个人或团体。术语解释受组织环境影响的人或组织,如:社区居民、股东、业主、银行、记者、保险业、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等。2311、组织(organization)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术语解释“单位的部分”是指分公司或下属单位;“结合体”是指连锁经营单位。2412、污染预防(preventionofpollution)为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的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再生和处理。术语解释“避免”是指没有污染;“减少”是指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降低环境影响;“控制”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影响;末端治理,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等;污染预防,包括资源有效利用、材料替代等。2513、持续改进(continualimprovement)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术语解释通过不间断的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最终达到改进环境绩的目的。PDCAPDCAPDCA26附录:环境管理体系模式见图2-1图2-1本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模式274.1总要求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理解要点:建立:从无到有的过程,即组织从决定按ISO14001标准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到形成体系的过程;实施:即组织按体系文件的要求去执行;保持: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保持管理体系的连续性。持续改进: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2.3标准要求理解28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内,确保其: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g)可为公众所获取。4.2环境方针29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b)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4.3策划4.3.1环境因素30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文件化),其目的是规范组织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工作:1、确定(识别)组织的环境因素:(1)范围:产品、活动(过程)、服务;(2)对象:可控制的、可施加影响的;可控制:组织可运用行政、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可望施加影响:供应商、合同方等相关方。(3)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4)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31(5)六个方面:大气排放:以粉尘、烟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污染因子形式排入大气,方式:点源排放和无组织排放;水体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产生和排放对天然水体的污染和破坏等;废物管理:工业废物,特别是危险和有害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生活、办公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土地污染:化学物质(农药、化肥)、有害废物、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资源使用: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浪费,特别是不可再生物质;社区问题和其它地方性环境问题:噪声、水资源短缺、沙尘暴等。322、判定(评价)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因组织的活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