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期末复习助考包匡胜整合1、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教学辅导2、模拟试题3、往届试题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教学辅导第一讲主要发达国家银行体制一、美国银行体制1、体系(1)美联储体系(核心);(2)商业银行(主体);(3)专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4)非银行金融机构;(5)外国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2、演变的历史(初创双线管理体制美联储诞生)(1)州级银行注册、管理制度;(2)联邦管理银行体制的产生;(3)双线管理体制诞生(浓厚的美国特色)①国民银行制度建立(1863《国民银行法》:中央银行制度的尝试);②1913年《联邦储备法》:1914美联储正式建立。(4)美国银行体制的调整①自由银行制度终结;②单一州原则和单一银行制度瓦解;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3、当代美国银行制度的最新发展(1)背景①经济全球化;②金融自由化。(2)内容①彻底解除单一州原则;②改革双线多头的银行监管体制;③银行业步入混业经营时代。4、美国银行体制的特征(1)双线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2)商业银行数量众多;(3)迂回曲折的银行集中垄断;(4)银行全球化气势逼人。二、英国银行体制1、体系(1)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2)“英国的银行”①零售性银行;②商人银行;③海外银行;④国际财团银行;⑤贴现行。2、演变的历史(1)商业银行制度的确立;(2)中央银行的形式;(3)英国银行体制的完善①零售性银行的调整与扩张(“四大金刚”);②海外银行快速发展(伦敦国际金融中心);③国际财团银行;④英国银行管理步入立法时代。3、当代英国银行体制的新发展(1)1986年伦敦金融“大震”;(2)1987年新《银行法》颁布执行;(3)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4、英国银行体制的特征(1)中央银行产生最早,独立性较高、发展缓慢;(2)自然、直接、充分的银行集中垄断;(3)银行全球化由来已久,实力雄厚。三、日本银行体制1、银行体系(1)日本银行(中央银行);(2)民间金融机构(普通银行、长期金融机构);(3)政策性金融机构(“两行九库”)。2、演变的历史(1)现代银行制度的确立①汇兑公司的兴衰(初具银行性质);②商业银行的建立;③中央银行的确立;④专业银行产生。(2)日本银行制度的完善①“一战”后日本银行制度的调整;②“二战”后的再调整(大规模的行为构造);③日本银行窗口指导政策形成。(3)当代日本银行体制的最新变革①银行对证券业的积极参与;②银行业务国际化步伐迅速;③日本金融“大爆炸。”3、日本银行体制的特征(1)政府鼓励的银行业集中垄断;(2)分工严密的专业化银行制度;(3)独特的“铁三角”关系。第二讲发达国家银行体制比较一、发达国家银行体制的总体特征1、同质、同构的现代银行体系(1)以中央银行为核心;(2)以商业银行体系为主体;(3)专业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补充;(4)跨国金融银行机构的参与。2、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银行体制(1)英国的选择:首先完成革命,银行循序渐进的发展;(2)日德的选择:资产阶级革命不完全,是双方妥协的产物,为了追赶而选择人为推动的战略;(3)美国的选择:美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生产力分布状况特别,一向崇尚自由双线我头管理。3、协调运转的银行机制(1)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互为基础,相互促进;(2)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相互渗透。4、银行业发展趋势步调一致(1)各国银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2)各国银行业国际化越来越快;(3)各国银行业管制越来越松。二、发达国家银行体制运转环境比较1、运转环境的主要内容(1)经济环境;(2)社会环境;(3)金融环境。2、比较(1)英美比较①相同之处:建立在工业革命完成、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②不同之处:英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地域狭小形成典型的金融机构总分行制;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区差别大,形成双线管理体制。(2)日德比较①相同之处:资产阶级革命均不彻底,均推行金融超前发展战略,形成企业—银行—政府的独特“铁三角”关系。②不同之处:日本形成了专业化银行制度,分工严密;德国形成了综合化银行制度,央行独立性高。(3)美日比较①美国: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崇尚自由、平等,反对干预,接受“自然的才是和谐的”原则;②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是革命斗争妥协的产物,形成既推崇自由、平等、民主又慑服于国家强权,政府人为干预严重。三、发达国家银行体制构造方式比较1、自然构造和人为构造(1)自然构造:指国家不直接干预银行体制的产生、设立等,只是伴随着经济的自然演进而形成、发展银行体制。(2)人为构造:政府采用人为的办法,强制建立、合并或撤销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立法方式强制建立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宜的银行体制。2、(英国)自然构造的具体表现(1)银行业自然繁衍;(2)各类商业银行机构能够长期共存;(3)商业银行高度集中、垄断;(4)英格兰银行的管理宽松、间接。3、(日本)人为构造的主要特点(1)国家直接出资设立各种专业性银行;(2)国家不断颁布和修订银行条例和法规,对银行的设立、合并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并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3)积极改造、淘汰中小银行,政府积极支持和鼓励银行并购。四、发达国家银行业务制度比较1、日本的专业化银行制度(1)日本的二重经济结构要求有一种二重的多层次专业分工的金融制度。(2)战后经济重建的需要。(3)专业化银行制度的利弊。2、德国的综合化银行制度(1)综合化:混业经营制度→对银行业务性质、经营范围不加限制。(2)德国银行所从事的业务有:传统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投资等。(3)产生背景:形成于19世纪70-80年代,原始资本积累过程短暂而不充分,民间积蓄又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大力干预,极力提倡银行综合化经营。(4)综合化经营的优缺点。3、当前综合化银行业务制度的发展趋势(1)美国: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间的界限。(2)日本:1981年《银行法》→银行可以涉足证券。(3)英国:1980年“金融大震”→允许银行和外国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第三讲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一、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共同特征1、结构严重不平衡的金融体制(1)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金融体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2)国有金融机构构成金融体系的主体;(3)特殊的环境限制了货币政策的选择和运用。2、先入为主的外国金融机构3、超常发展的金融市场4、日益紧密、有效的南南金融合作(1)签署多边支付清算协议;(2)建立跨国中央银行以调节和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3)提供出口信贷便利;(4)建立区域性开发银行;(5)提供发展援助;(6)积极创建以州为单位的货币基金组织和南方银行。5、天然优越的国际金融中心(1)天然、优越的地理位置;(2)时差区的有利条件;(3)开放、有吸引的政策;(4)严格的银行保密法;(5)伴随周边地区繁荣而发展;(6)适当管理,因势利导,共同发展。二、印度金融体制的特征1、金融体系(1)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2)一般银行(仿照英美模式创建的)①商业银行→绝大多数为国有银行;②专业性金融机构;③传统的本土古老的准金融机构;④印度的外国银行。(3)证券市场2、印度金融体制的特征(1)二重的金融结构;(2)金融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3)普遍的国有化;(4)银行业务的自由化和交叉趋势;(5)银行网络遍及全国;(6)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三、巴西的金融体系1、中央银行体系(核心)(1)国家货币委员会;(2)巴西中央银行;(3)巴西证券委员会。2、商业银行体系(1)联邦商业银行;(2)州立商业银行;(3)私营商业银行;(4)外国银行。第四讲转轨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一、转轨型国家金融体制变革的起点1、高度集中的计划化经济体制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1)高度集中的计划化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化经济就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直接的指令性计划管理。(2)大一统的银行体制①实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相统一的单一银行体系;②专业银行实行分口管理体制;③排斥竞争,高垄断,低效率;④取消商业信用,使信用形式单一化;⑤国家主体银行成为主国发行中心、信贷中心、出纳中心、结算中心;⑥信贷总量和投向实行计划额度管理;⑦银行体系退化为“账房”和“资金管理局”;⑧缺乏弹性,渠道单一,资金纵向流动;⑨银行成为国民经济的直接监督管理部门。(3)弊端①中央银行严重缺乏独立性;②中央银行功能异化;③中央银行行为扭曲,成为会计和审计职能部门;④银行执行信贷功能时完全被动;⑤行政式的管理办法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效率。2、转轨型国家金融环境的特殊性(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体(2)不断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3)过渡性的金融环境①欠发达的货币信用制度;②银行系统有大量坏帐和风险贷款;③金融行为对经济利益、利率等金融信号反应不灵敏,金融杠杆缺乏弹性;④金融市场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二、转轨型国家经济金融体制变革与发展模式比较1、总体战略模式比较(1)概念比较①激进式战略模式:在预先制度的方案基础上,以私有化为工具,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迅速、根本性的改革。②渐进式战略模式:改革并不遵循一种固定和全面的方案,而是采取综合性以及连续性的改革措施,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渐进的、局部的改革。(2)中心任务比较①激进式:创造同市场经济模式联结在一起的条件。②渐进式:生产的稳定。(3)效能比较①激进式:强调果断地解决关键问题,按照目标模式迅速建立新体制。②渐进式:重新构建市场经济的现实基础,需要有一定的过渡时期,因此所需时间较长。2、具体路径与方法比较(1)“休克疗法”强调转轨是一种涉及制度、体制和机制转变的全面改革。其主要内容有:①短期内一次性全面放开物价,以形成自由价格制度;②全面、急速地推行私有化;③实现无赤字预算的财政货币政案(2)“实验室方式”在改革过程中,先在某些地方进行改革的试验,试验成功后再将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全国。有两种不同的方法:①中央政府指定某地区进行试点;②地方政府进行摸索、设计方案。三、转轨型的国家金融体制由现状与特征以俄罗斯为例。(1)现状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①中央银行→在苏联国家银行基础上改造;②商业银行→大部分为股份制银行,绝大部分为公司、个人企业经营;③外资银行→已有10余家;④金融市场→股票交易、外汇交易、国债交易市场等;⑤金融工业集团→一种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组织。(2)特征①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体系;②重视中央银行职能的转换;③培育金融市场,发展多样化的金融工具;④确立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⑤严格规范和限制在俄设立外资、合资银行;⑥银行资本集中趋势加强;⑦中央银行强调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第五讲各国中央银行体制比较一、各国中央银行的建立1、初步形成2、快速发展(1)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经济会议提出,没有建立央行的国家要尽快建立,已经建立了的要加强央行独立性,共同维护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2)“二战”后,为了恢复经济、稳定金融秩序,各国在对中央银行加强控制的同时,也强化了央行的权力与责任;(3)这一时期成立的央行大多借助政府力量,借鉴他国以往的经验,从而使其全面、直接地具有央行的特征,亚洲和非洲国家央行的普通设立,标志着中央银行制度在全球的普及。3、最新发展(1)各国央行更加重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2)出现了中央银行监督与货币政策相分离的趋势;(3)区域性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趋势;(4)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潮流中,伴随着各国金融市场不断融合,各国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正日益趋同;(5)在国际经济协调中,各国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代表。二、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结构比较1、组织形式比较(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设立一家中央银行,全面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由若干家银行机构共同组成中央银行体系。(3)准中央银行制度:国家设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