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定远县人民政府定远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2′2〞~118°5′22〞、北纬32°12′6〞~32°42′22〞。东邻明光市和南谯区,县连淮南市和长丰县,南接肥东县,北毗凤阳县。辖区面积2998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县辖16个镇6个乡,总人口95万。1986年~1993年1月,定远县隶属于安徽省滁县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93年1月安徽省委决定成立滁州市,定远县隶属滁州市管辖,延续至今。一、概况1984年5月4日至6日,定远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定城召开,会议选举产生定远县第八届人民政府,这届政府的任期到1987年4月。从1986年至2010年底,先后经历五次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五届县人民政府。1984年5月到1987年4月为第八届人民政府任期。县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县政府根据施政纲要,率领全县人民努力奋斗,政治安定团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圆满完成。农业稳定增长。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改革农产品派购,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推广农业科技,增加农业投入,农业连续丰收,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向商品化转变。三年来,粮食产量由4.6亿公斤增加到5.5亿公斤,油料产量由4396万公斤增加到6073万公斤,生猪饲养由35.34万头增加到58.04万头,家禽饲养由328万只增加到675万只。粮食的商品率由35.6%增加到45.5%,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80.1%下降到75.2%,畜牧业的比重由14.5%上升到19.6%,农民人均收入由318元增加到435元。工业持续发展。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产品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连续三年实现工业产值、利润大幅增长。工业产值由6649万元增加到14350万元,实现利润由270万元增加到535万元。乡镇企业立足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坚持一手抓骨干,一手抓户办、联办。流通放开搞活。进一步开放市场,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和跨行业、跨地区经营。三年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1144万元增加到19048万元。建设速度加快。三年完成53个基建项目,投资2357万元,重点是工业、交通、商业、教育和农田水利。财政状况好转。1986年财政收入2090.6万元,财政支出2055.9万元做到了收支平衡。全面建立乡财政,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增收分成,调动了各级理财的积极性,乡级财政超收分成39.7万元。事业进步显著。八六年全县中小学发展到654所,在校学生增加到13.6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82.8%增加到91.6%。41项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人工驯养灰喜鹊防治松毛虫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定远瘦肉猪提纯通过省级鉴定。全县54个乡镇建立了文化站,55个乡镇建立了广播站。全县有专业医疗人员1174人,病床828张。群众体育工作加强,柔道、摔跤、篮球等项目在省地运动会上取得金牌九枚、银牌四枚、铜2牌一枚。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三年完成四项手术28785列,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节育率分别为9.8‰、6.1‰、9%。自身建设加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三年来为民办实事13件。1987年4月到1990年4月为第九届人民政府任期。这届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四个稳定(稳定政策、稳定队伍、稳定经济、稳定社会),深化企业改革,开展治理整顿,坚持抗灾度丰收,发展三条线(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业),弘扬三自精神(自找资金、自筹资金、自求发展),争取三上(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坚持两手抓,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工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市场物价上涨得到控制,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治安稳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可喜成绩。粮食产量由1986年5.5亿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6.55亿公斤,1988年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工业总产值1989年比1986年增长1.03倍,达到2.91亿元。财政收入由1441.8万元增加到的3093.7万元,平均递增29%,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4473万元,比1986年增长81%。农民人均收入由435元增加到550元,增长26.4%。三年来,县政府把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实现了村村有小学、乡乡由初中,区区有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高中与普通高招生比由1987年1:5上升达1:1.2。三年来,完成和落实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六项,工业技改项目216项,260名农业科技人员实行了技术承包,有12项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应用。三年来全县医疗条件得到提高,基层卫生组织得到加强,1989年村卫生室发展到525个,实现村村有卫生室。广电事业长足发展,建立了三个频道发射功力达680瓦的电视差转台。连续三年完成年度人口计划,1989年人口出生率14.62‰,比计划降低了0.14个千分点。三年来,政府狠抓普法宣传,共有53.5万人参加普法学习,开展专项斗争和治理,打击刑事犯罪,三年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406起。三年来,政府坚持为民办实事,根据财力情况,办了30件实事,办理提案议案740件,做到事事有交代。1990年4月到1993年1月为第十届人民政府任期。这届政府,组织带领全县人民,战胜了1991年的洪涝灾害和1992年的严重旱灾,基本完成了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到1992年底,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21亿元,比1989年增长40%,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增长37.5%,国民收入10.5亿元,增长40.1%。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三年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水泥厂、铝箔纸厂、膏粉厂等10家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在企业技术进步改造和企业新上项目方面共投入资金1.6亿元,新上和技改项目251个。认真组织实施了“1151”计划,即抓好四个1亿元厂建设、工业主管局和亿元乡镇各重点抓好1个产值超千万元的项目、其他局和乡镇各重点抓好1个产值超500万元的项目、全县选择100个村各上一个产值超100万元的项目。组织实施了“246工程”即重点建设好定城、炉桥两个工业区,抓好农化、建材、盐化、粮油四大工业基地,打造轻纺包装、粮油加工、机械制造、盐化、建材、农化六个龙头集团。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大力发展“一高两优”农业,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种植业和林、牧、副、渔业产值比,从1989年的74:26,发展到1992年的70:30。三年来,共投入2500万元资金,组织50多万人大搞水利兴3修,有效灌溉面积达6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加大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推广,全县新增大中小型拖拉机2870台,农用汽车59辆。大力实施“丰收计划”,建立健全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到1992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2.3万家,实现总产值10.36亿元,乡镇企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89年4:6发展为5.1:4.9。流通体制全面放开。粮、供、商、外贸组建4个集团公司,分流人员,创办经济实体,到沿海、沿边创办窗口;开展多种经营,积极组织议购议销,整治销售下降亏损;增加外贸出口,1992年达到3700万元,比1989年增长2.34倍;积极筹措金融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发展,1992年贷款余额6.4亿元,比1989年增加1倍;查补偷税漏税350多万元,查处伪劣商品价值140万元,维护了消费者利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有计划地开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中等教育质量,创办第一所技工学校;加强科技工作与工农业生产的密切合作。三年来,全县完成科研项目36个,组织实施了丰收计划、燎原计划、星火计划,其中碳——石墨浸濯树脂密封件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优秀奖。大力实施计划生育,三年共做四项手术79404例,1992年人口出生率为1.95%,计划生育率为68.2%;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广播电视事业,1992年,医疗病床比1989年增长16%,卫生技术人员增长15%,全县电视覆盖半径由15公里扩大到30公里,广播覆盖全县。狠抓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三年来共有50万人次参加普法学习。加大投入,加快市政建设,投资400多万元,修建了长2500米、宽36米的东城水泥大道,投资130万元改造扩建定城自来水厂,投资600万元建设太平洋商场,投资750万元开通3000门程控电话;三年来,全县共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油路42公里、砂石路120公里。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程桥变电所,扩建定城、炉桥变电所。政府建设得到加强。简政放权,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接受民主监督,三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429个,政协委员提案166件。改进工作作风,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干部岗位责任制;完成了全县的撤区并乡任务。坚持为群众办好事,三年来共办理十件大事。1993年1月到1998年4月为第十一届人民政府任期。五年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992年的9亿元,增长到1997年底36.2亿元,年均增长32.1%;工农业总产值由1992年的18.6亿,增长到87.1亿元,年均增长36.2%;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由1992年的9.6亿,增长到72.2亿,年均增长49.7%;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由1992年的8.3亿元,增长到107.1亿元;财政收入由1992年的3287万元,增长到1.858亿元,年均增长43.4%;全社会国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4亿。全县综合实力在全省提高三个位次。农业经济全面发展。五年间累计生产粮食68.54亿公斤、油料8.09亿公斤、棉花48.6亿担,出栏生猪346.3万头;完成土石方3600万方,新增蓄水8000万方,改造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造林4.8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61元。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县盐矿二期工程、县第二水泥厂、靠山水泥厂、三和及东城石膏矿等十多个项目相继开工投产,初步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化工、轻纺等为支柱的五大产业。县属工业总产值11.7亿元,是1992年的3.5倍,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累计入库税金1.45亿元,成为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299家企业改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45家企业进4行了拍卖;外贸出口货额达9.78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五年来,共投入4500多万元用于城市建设,东城路、严桥路、东大街、府前广场、定城工业园区、花园湖等十二个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合蚌路定远段55公里二级油路、定滁路定炉路共24公里超二级油路。建成炉桥11万伏、靠山3.5万伏变电所。程控电话装机1.8万门,实现乡乡通程控电话。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市位居前列。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5%。五年来累计投入2.1亿元,新建教学楼110幢,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省级验收,计生工作走上良性轨道。依法治县全面实施,全民法制意识全面加强。1998年4月—2003年4月为第十二届人民政府任期。五年来,县域经济稳步增长。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畜牧也总产值6.3亿元,年均递增11.3%;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3.8万人,年均递增12.1%;工业增加值达到10.3亿元,年均递增6.5%;20万吨精制盐工程、三和石膏矿40万吨扩建工程等一批骨干项目建成投产,岩盐、石膏、水泥、粮油加工等支柱产业已经达到年产50万吨的生产能力;华联、百大等知名商业企业入驻定城;五年实现利用外资515万美元,出口创汇720万美元。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60.8%,盘活存量资产2.97亿元,减轻企业债务1.3亿元;2002年全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户比1997年分别增长110.4%和299.2%,入库税金增长204.2%;土地承包政策进一步完善,林业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土地使用权流转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完成国定资产投入24.75亿元,兴建了一批水、电、路和城镇公用事业;开工水利重点工程7个,对7所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投资1.16亿元建成22万伏变电所;进行了合蚌路、定滁路、定明路、定炉路等干线升级扩宽改造,完成合徐高速公路定远段以及永康到淮南接线路基工程,新建县乡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