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答李翊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答李翊书韩愈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其中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作家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韩愈和柳宗元并称为“韩柳”。又与柳、欧、苏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有作品集《昌黎先生集》。曾任刑部、吏部侍郎,被贬潮洲,尊儒排佛。。文学常识——书《答李翊书》是韩愈写给李翊的一封回信,在此之前李翊曾请教韩愈为文之道。它是韩愈在建设古文理论方面的一篇重要代表作,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第一段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白:报告,这里是“陈言”足下:您何:多么,语气副词以其道:把自己的道理……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归:回归内心,意为“被掌握”外之文: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抑愈(是)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抑:只不过宫:屋焉:怎么为:准确解释为“对,向”。言之:谈谈这个问题第一段大意以上第一段写回信的原因。称赞李翊好学有德,又自谦不足以辨别孔子之道的是非,只能略抒所见以告。此段表明答书之旨,似是书信开头的客套,但“从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已看出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重视。第二段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是:正确所为者:所字结构。所做的(事情)所期望的:所期望的(目标)几:jī接近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蕲:祈胜于人:胜过人取于人:被人取法至于:达到。现代,关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则:那么固:本来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于势利:被权势和名利俟,等待。实:果实。膏:脂肪,油。古人用来点灯。光:光亮。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遂:动词,成,顺利成熟。天遂人愿沃:肥美。这里指油脂多而好。晔(yè):火光很盛的样子。蔼如:和顺的样子。第二段段意以上第二段论述作文与做人、文与道的关系,只有做仁义之人,才能获得立言的成就。只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就会能有所成就。第三段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所为:所写(的文章)至:指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犹:还之:指写作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三代:指夏、商、周。即“先秦时期”存:存留,保存。处若忘,行若遗:呆着的时候好像忘掉了什么,行走的时候好像丢失了什么。处:居住。“俨”:严乎,庄重的样子。☆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取于心:从内心里产生注:灌注。这里是书写的意思。陈言:指世人惯用的言词,即陈词滥调。务:必,力求做到。戛戛(jiájiá)乎:困难的样子。观于人:指文章被人看。非笑:非难,讥笑。学习写作的第一阶段以上为韩愈学习写作的第一阶段观“古书”,存“圣志”不顾旁人非笑专心致志陈言务去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有年:有许多年。正伪:醇正与不醇正不至焉:指没有达到圣人境界。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之)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汩汩(gǔgǔ)然:水流急速的样子。文思泉涌誉:赞美以:因为人之说:世人的见解。学习写作的第二阶段去伪存真陈言务去正确对待旁人的评价。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浩乎沛然:水势广大,汹涌的样子。这句比喻文章的思路宽广奔放。迎而距(拒)之:迎着水势去阻挡它。比喻不要让文思过于汹涌。反复推敲。醇:纯正。肆:放纵,指放手去写。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养:加强道德修养,充实。行之乎:使自己行走在学习写作的第三个阶段以上为第三阶段去芜存精加强修养以上第三段主要是谈自己的经验做人、作学问、作文章。第三段大意第四段气,(好像是)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判断句……之……者:定语后置毕:全犹是:好像这样高下:高低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虽:即使,就算。自谓:谓自,称自己奚取:取法什么其……邪:难道……吗?反问语气肖:像属诸:归属于,指取决于。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处心:安置于内心。行已:自身行动。诸:“之于”的合音。垂诸文:垂:传下去。把自己的思想写进文章而传播下去。为……法:被……效法。效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其……其……:是……还是……表选择关系以上第四段:1.言气关系,2.对待“用舍”的态度。呼应“勿诱于势利”第四段大意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希:稀诚:确实乐、悲:为……而喜,而悲。亟(qì):屡次。劝,勉励。所以:用来……称:称赞。不是一般的称谓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创作背景:古文运动古文革新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为首的一批古文家掀起了古文运动,所谓古文,是相对浮艳侈丽的骈体文而言的,它的特点是重视现实内容,形式上单行散句,没有固定格式。它以先秦、两汉文章作为师法对象,所以称古文。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一个文风、文体和文字语言的改革运动。文学主张文以明道不平则鸣陈言务去词必己出养气论韩愈在风格上强调“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于:向。聊:姑且。相为:指为李翊。不是偏义复词☆以上第五段(包括结尾):作者感叹当今有志于继承古之文道的人太少了,由此勉励李翊志乎古而不志于利,刻苦深造。只有直道而行,不怀势利之心,才能学有所成。最后再表明答书之旨意,与开头相呼应。第五段大意韩愈作文是为了明道,所以强调作者的道德修养,而本文关于陈言务去和气言关系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极大,时值今日,对于学习写作也有可借鉴之处。至于“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观点,则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许多在文化学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以其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品质而取得成功的。文章的现实意义《答李翊》艺术特点首先论文与论道相结合。作家现身说法,文章重在论作文的道理,但不是一般的议论,而是处处以自己的经验为材料,富有说服力。其次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本文的语言句式丰富多变,奇偶并用,骈散兼行,文章因而起伏跌宕,错落有致。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