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法家的主要表——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他同李斯(秦始皇时的丞相)同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政治学说适应了当时封建地主阶级即将取得统一政权的形势,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无恨矣”。秦始皇韩非的著作收集《韩非子》一书之中,共五十二篇,是我们研究韩非的主要思想资料。一、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魏国的李悝(魏国任相,写了《法令》一书,是第一部较完整的地主阶级法典,已失传)卫国吴起(法家代表,善用兵)、郑国子产(为政主张宽猛相继)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法治思想。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商鞅把法令和政治制度都提高到强国利民的工具;申不害则提出“术”对巩固封建政权的重要性;慎到提出了“势”是巩固政权的关键。韩非则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制出发,系统地总结了商鞅、申不害、慎倒和先秦其它法家的思想,提出了“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在他看来,商鞅治秦虽以法以致富强,但他只讲“法”,不讲“术”,结果“无术以知奸”《定法》使国家的富强反而成了奸臣的政治资本,夺来的土地反而成了私人的封邑。同时,又指出了申不害只讲“术”不注重“法”。虽然花了巨大精力去帮助韩昭候用术,但结果仍是“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以至“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主”《定法》即奸臣用花言巧语来骗人,故即使有万辆兵车的韩国,经历了十七年的努力,仍不能达到霸主这位,这就是不知重法的结果。只能空玩其术,不见实效。因此,他总结了商鞅和申不害不能兼顾法、术的思想而造成了巨大危害时指出“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可见,他强调法、术并用,缺一不可。他还分析了慎倒关于势的思想,认为只讲“势”也不行,必须要与“法”和“术”结合起来。韩非在指斥商鞅、申不害、慎倒政治思想的片面性中,提出了系统的“法”“术”“势”相统一的理论。什么是“法”呢?他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尚存于慎法,而罪加于奸令者也”韩非讲的法不是别的,实质上是地主阶级的意志和法令,是全社会必须遵守的准则。“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不歪曲)则国强,奉法者弱,(不公正无私)则国弱.”只要坚持实行法治就能达到“上尊”而“国强”的目的。什么是“术”呢?他说“因任(能)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即据人的才能来授官职,按官职的名位来要求完成实际任务,掌握生杀的权柄,考察群臣的才能,这些称之为术。可见,韩非所讲的术就是君主用以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方法和手段。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它与法不同,“法”是公开的,“术”则是隐蔽的。“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芷之于胸中,以偶(合)众端而偕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难三》可见,“术”是君主实行专制的一种重要的统治术,是地主阶级玩弄阴谋权术的一种重要手段。什么是“势”呢?所谓“势”就是权力与地位,是国君的威势。他接受了慎到重“势”的学说,慎到曾说“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螟同矣”。又说“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可见,他十分强调权势之重要,只要有权有势,那怕是无知无识也能统治贤人、智者。韩非吸取了这种思想,认为“法”与“术”的运用要以“势”即掌握政权为前提。只有“抱法处势”,牢牢地掌握政权,才能使“法”和“术”得到推行。韩非认为,法、术、势三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一不可。但三者中,最根本的又是“法”,故要“以法为本”。韩非以法治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把先秦法家理论大大提高了一步,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韩非还继承了前期法家重耕战的思想,提出实行法治的国家,人们的言论都遵守法制,劳动者尽力农耕,兵士尽力作战,“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五蠹》“王资”即王天下之资本,把耕战作为统一全国的资本,这种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他还主张一断于法。“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有度》“君主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六反》在选拔人才问题上,他主张不能任人唯亲“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官袭节而进,以至大任,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十分强调统一思想。主张“以法为教”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五蠹》主张对儒家那套记述“先王之语”的“书简之文”坚决取谛,认为必须用地主阶级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使“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五蠢》““言行而不轨于法者必禁”《问辩》认为儒家是五蠢之首,“儒以文乱法”主张“禁其欲,灭其迹”、“破其辞,以散其党”。可见,他对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十分反对。认为互相矛盾的学说会造成是非不分,影响中央集权的绝对权威。他说“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致,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今兼听杂学谬行,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显学》主张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学说,定法家思想于一尊,这就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作谬论准备。总之,韩非的政治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巨大作用,秦始皇主要就是直接运用了韩非的政治思想,建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因此,韩非的政治思想在当时来说,符合历史潮流是他的主要方面。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一)肯定历史是进化、发展的(二)试图寻找社会发展的经济原因(三)从利害矛盾中来看人与人的关系韩非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因此,他认为那种把社会看作一成不变的思想是错误的。他对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描述,从而说明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论断。认为历史既然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不同的时代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也要随之变化。他说如有人在中古(夏后氏时代,相当于奴隶社会时代)还要效法上古(原始社会时代)时代去构木为巢,钻木取火,那一定会被当时的鲧和禹所嘲笑;如果在近古(桀纣暴乱之时)时代还同禹一样,把决河排水当作当第一件要事,那一定会被当时的汤武所笑;那么如果现在的人赞美过去的尧、舜、禹、汤、周武王的政治,把过去那套东西拿到今天来实行,那必然会被当今的圣人所耻笑。因此,他对那种“法先王”的观点十分反对,主张“法后王”,反对是古非今,主张重今轻古。他为了揭露那种“法先王”守古道的人,还讲了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说“欲以先王之政,治当时之民”就如同“守株待免”般可笑、可悲。因此,韩非得出结论说“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蠢》(不尊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看当今的社会情况来作出相应的措施)这完全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的思想。韩非试图从社会物质生活方面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从人口的增殖和生活资料的多少来揭示社会演化的原因,认为社会政治的改革,伦理道德的变迁,都是由社会物质资料的多少,人口众寡而决定的。他说,古代人口少,财富多,“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五蠢》所以,不必用法治。而现在一个人生了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各生五个,这样一来,祖父未死就有孙子二十五人,而生活资料又有限,原来的东西不够分,造成了“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上古竟于道德,中古竟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蠢》“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显学》既然是争于气力,就得要富国强兵,依靠法治。可见,韩非是力图从物质生活的原因中来寻找法治根据的。“用法之相忍,以弃仁人之相怜”《六反》“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难一》他将人臣行奸概括为八术,即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养殃,王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同床:利用君主好色而收买其妻妾;在旁:收买君主亲信,近臣;父兄:收买君主亲戚近爱;养殃:利用君主好玩乐、享受之性,使其糜烂而导致殃祸;民萌:施小惠于人民、收买民心,使其背叛君主;流行:利用辩士说客去用悦耳之声讨取君主欢心;威强:发展自己文武势力威胁君主;四方:利用外国力量推翻政权。“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袵,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其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此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重男轻女思想很早就产生了,二是分析了重男轻女思想的经济原因,是从长远利益着想。不仅君民、君臣、父子、父女是处于利害对立的关系上,就是夫妻之间也是如此。总之,在韩非眼里,一切人之间都是利害对立的关系,说“舆人成舆,则欲人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备内》《好了歌》傅立叶“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发生大火使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安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打粹所有的玻璃,裁缝和鞋匠希望人们用容易褪色的料子做衣服和用坏皮子做鞋子,以便多穿破两套衣服和多穿坏两双鞋子——为了商业的利益,这就是他们的大合唱……”《傅立叶全集》第三卷,P58在哲学上第一次提出矛盾的概念对道与理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和层次上的区分道:一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二是事物的总规律或根本规律。理:一是具体事物的本质;二是具体事物的规律。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韩非在自然观上,继承和发挥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时也对老子思想中的一些思想资料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和吸收。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其《喻老》和《解老》篇是中国哲学史上对老子《道德经》的最早注释。(一)对“道”与“理”的唯物主义解释(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展主观能动性(三)反对天命鬼神的无神论思想四、朴素辩证法思想(一)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二)矛盾的普遍性(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四)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五)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思想(六)量变与质变思想五、唯物主义的识论(一)强调认识世界的必要性(二)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三)主张“神明不离其实”,反对生而知之(四)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参验”之法(五)实际功用的认识目的思考1、简述韩非的政治思想。2、谈谈韩非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