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专项练习【5】(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出:【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此之谓失其本心。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小题3】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小题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答案】【小题1】○1何加:有什么好处。○2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3被:同“披”,披着,穿着○4出:发放(每空1分,共4分)【小题2】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2分)(2)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2分)【小题3】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2分)【小题4】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2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是“被”通假“披”,“得”通假“德”,并且是形容词动用。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谓”“本心”“贤”,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读懂文意,了解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结合句子理解作答。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抓住“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此句,从如何“得民心”角度理解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4分)尝文理泯然环谒【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小题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小题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4分)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从道理上说,是因为。【答案】【小题1】曾经文采和道理消失四处拜访【小题2】⑴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很惊奇,渐渐的请他父亲去做客。⑵最终成为普通的人,就是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呀。【小题3】第一阶段,天资过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才华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沦为普通人。泯然众人矣。【小题4】不使学,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尝”,副词,曾经;“文理”,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文采和道理;“泯然”,动词,消失;“环谒”,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四处拜访。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奇”(对……感到惊奇)、“稍稍”(渐渐)、“宾客”(请……做客)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卒”(最终)、“众人”(普通人)、“至”(达到)这些字词翻译准确。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小题3】试题分析:第一阶段“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时候的仲永聪明才智都非同一般人;第二阶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止步不前,所以,才华渐渐衰退了。第三阶段“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即沦为了普通人。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点评:不同的文章,遵循着不同的规律,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从不同份体裁入手,阅读小说,可以依据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阅读记叙文可以依据事件的发展过程。阅读散文,可以依据“神“与”形“的联系。阅读议论文,可以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阅读说明文,可以依据说明事物的顺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小说、散文、记叙文一般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往往就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小题4】试题分析:主观上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客观道理是“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联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语句,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3.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乙】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1)今亡亦死()(2)项燕为楚将,数有功()(3)或以为死()(4)诸兄奇之()【小题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项是()(3分)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D.辍耕之垄上【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⑵此教我先威众耳。⑶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各侧重写了什么?陈胜和马援身上有什么共同精神品质。(4分)【答案】【小题1】(1)逃走(2)屡次(3)有的人(4)觉得……惊奇(奇怪)【小题1】D【小题1】(⑴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⑵这是教我们首先威服众人罢了。⑶大丈夫立志,(志向受到)贫困反而更加坚持,年龄越大越有雄心壮志。【小题1】【甲】文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1分)。【乙】文侧重写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劳少封赏多,反应出他的谦逊不傲(1分)。两人都有远大志向,都有为国献身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亡”是古今异义字,“数”应读shuò,为屡次,多次的意思。“或”根据语境可知是“有人,有的人”,“奇”根据语境可推知是奇怪,感到……惊奇的意思。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文下注解里面的词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根据语境去推断也是一种极佳的方法。【小题1】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之”是动词,只有D项中的“之”是动词。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以”“威众”‘益’等。“以”是因为的意思,“威众”是威服众人的意思,‘益’是更加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问都是对文字主要内容的概括。【甲】段文字主要写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谋划、和准备。【乙】两段文字主要写马援与孟冀的对话,表明自己虽已小有成就,但仍想干一番抵御匈奴的大事的志向。从两段文字可知,两文的主人公都是有抱负的,有献身精神的人。找到关键语句即可概括出来,如陈胜“等死,死国可乎”,马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并概括的能力。点评:我们在理解文章内容,提取文中信息时,一定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或语段.可以将段落大致划分一下层次,再将各层意思连缀起来即可。主要内容概括可以看语段详写了什么,将其内容加以概括即可。寻找人物的共同点,一定要抓住关键语句,做到有根有据,在这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