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二)《孙子兵法》及其影响一、《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三、《孙子兵法》的国内外影响四、学习《孙子兵法》的意义孙武家谱:(齐)内乱奔齐陈完田完——田须无田无宇田桓战莒有功封地赐姓田书孙书四族谋乱孙驰(齐)孙冯孙武—(吴孙子)孙明孙膑(齐孙子)孙敌(陈)一、《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一)历史契机,军旅世家1、社会条件:齐(姜尚的封地)管仲任相多年,军事政治遗产丰富,正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齐国领先。(二)避患深居,潜心著书(公元前523—512年)2、家庭条件:(1)田桓采用税赋制变井田奴役制,“大斗借出,小斗收进,大秤分出,小秤收入”办法,民众归附,建立封建制。(2)田书(齐国大夫)攻莒有功,帝王封地赐姓(田改孙),公元前485年,杀奴隶主齐尚公,夺取齐国政权,建立封建制度。3、个人勤奋:(三)扶吴破楚,功勋卓著1、公元前512年,灭钟吾国、徐国之战;2、公元前511年,三师肆楚克养之战;3、公元前508年,吴楚豫章之战;4、公元前506年,破楚入郢之战。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一)计篇—论战争谋划(全书的总纲)兵者,国之大事—五事七计—因利而制权—诡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兵不厌诈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视之远,远而视之近,强而避之,实而备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利而诱之,亲而离之,乱而取之。(二)作战篇—论战略进攻思想(战者)日费千金—因粮于敌—兵贵胜不贵久—胜敌而益强。(三)谋攻篇—论谋攻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四)形篇—论军事态势自保而全胜—胜兵先胜—示形造势。(五)势篇—论战术择人任势—善用奇正—诱敌动敌—出奇制胜(六)虚实篇—论作战指导思想兵无常势—避实击虚—我专敌分—因敌制胜—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十攻其一也。(七)军争篇—论夺取战场主动权夺先机之利—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趋利避害,避锐击惰—夺气夺心—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八)九变篇—论灵活用兵智者之虑,杂于利害—知兵善用—备而无患—通九变之术。(九)行军篇—论行军打仗原则处军相敌—料敌—并力—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十)地形篇—论各种地形的作战方法地形者兵之助—六地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六地:通地—敌我均可往返之地;支地—敌我出击都不利之地;挂地—可往难返之地;隘地—两侧险要,中间狭窄之地;险地—险要之地;远地—离部队集结地较远之地。(十一)九地篇—论不同地域的作战原则九地之变—合于利而动—兵之情主速,攻其所不戒—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九地:散地—乡土熟路,士卒易逃散之地(不宜战);轻地—往返比较便利之地(不宜久留);争地—双方必争之地(先敌占领);交地—敌我均可往返之地(严密戒备);衢地—与各国联络方便之地(争取同盟);重地—进入敌国纵深难返之地(因粮于敌);汜地—沼泽山林难行之地(快速通过);围地—便于埋伏包围之地(防敌包围);死地—易进不易出之地(死战求生);(十二)火攻篇—论火攻的种类和方法火攻助兵攻—识五火之变—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克敌制胜。五火:火人—焚烧敌军人员;火积—焚烧敌军粮秣;火辎—焚烧敌军辎重;火库—焚烧敌军仓库;火队—焚烧敌军运输设施。(十三)用间篇—论使用间谋的意义和方法知敌之情必取于人—五间俱起莫知其道—圣智用间密间亲间厚间。五间:乡间—收买敌国中熟悉乡情者,充当我间谍(向导);内间—收买敌国知内幕的官吏,充当我间谍;反间—将敌方间谍诱降为我方间谍;死间—派出向敌方传送假情报,使敌上当,事后被敌发现而处死的间谍;生间—派往敌国收集情报而且能活着回来的间谍。二、《孙子兵法》的国内外影响(一)国内的影响1、家喻户晓(1)“今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2)“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司马迁《史记》2、承前启后(1)《武经七书》基础是孙子兵法;(2)注释《孙子》的兵家50多家,首推曹操;“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3)清朝:“武试默经不出孙吴”。(4)“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孙中山3、影响深远(1)历史名将:孙膑、赵奢、韩信、黥布、曹操、孔明、李世民、李靖、岳飞、戚继光等均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继承者。(2)刘伯承被誉为“当代孙吴子”。(3)毛泽东:“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4)国内“孙子兵法学会”。(二)国外的影响(1)已有1200多年历史,被视为“稀世珍宝”。1、东入日本孙子是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日士官学校教官尾川敬二“孙子是富有天才的人,其书在今日,无论任何人,莫不称为万古不易的真理。”—日阿多俊介(2)二战前,出版有关《孙子》的专著有100多种。(3)日战国时代(1476—1573)名将武田信玄将“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写在军旗上,以励将士。(4)近代日本各界,尤其经济管理界,出现研究和广泛应用“孙子”的热潮。2、西传欧美《中国的军事艺术》—约.丁.阿米欧拿破仑阅读并运用“孙子”成为佳话。(1)法国:1772(2)英国:1905卡托普将“孙子”由日文译成英文。1963年,格里菲斯(牛津大学)出版“孙子”新译本:“在以往的一切军事思想家中,唯一可与孙子相比者只有克劳塞维茨,但即使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其生命力也不及《孙子兵法》,尽管他写《战争论》时比孙子晚了二千多年,……孙子的思想明确性正可纠正克劳塞维茨的模糊性”。(3)德国:1910《中国的武经》—布.纳瓦拉德皇威廉二世,在一战逃亡途中读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胜感叹,此书“来迟了”。(4)俄国:1860斯莱兹奈夫斯基翻译出版《孙子兵法》。1955年,国防部军事出版社,出版了中译俄《孙子兵法》,“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促进了它军事学术的高水平发展。当欧洲人还不知战争的知识体系为何物时,中国的将帅已在尝试总结战争的经验”。(5)美国:19441944、1953年两次出版了《孙子兵法》。“第一次得知《孙子》是在1977年,一读之后就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愿《孙子》成为我们官兵、政治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一切大学、中学学生的必读书”。“每年对官员进行《孙子》的学习考试,90分为及格分,不及格者一律自动辞职。—詹姆斯.拉维尔三、学习《孙子兵法》的意义(一)有利于推动军事学术研究和军事理论的发展。(二)有利于指导实践:1、指导军事斗争;2、指导外交斗争;3、指导军队建设;4、指导经济管理及其它领域;5、指导待人处世。(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主、自立、自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