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疾病概述•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循环系统疾病:也叫心血管疾病,是一组以血压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即以心脏和血管为主)的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心血管病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冠心病心血管病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全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死亡占50%•发达国家死亡中近50%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发展中国家死亡中25%归因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死因顺位的前两位均是心血管疾病全球死因顺位死因顺位死亡人数(万)缺血性心脏病72脑血管疾病46急性下呼吸道感染37.45结核29.1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28.9我国城市前五位疾病死因顺位及死亡率(1/10万)变迁未来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年龄组2000年(万人)2010年(万人)2020年(万人)2030(万人)30169188221279408981523179422295010491997349542286021583577658312149患病率(‰)335282124增加倍数11.52.43.7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摘自1998WHO全球健康报告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1998年,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58%202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79%冠心病和脑卒中将成为心血管疾病中的主要原因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决定因素,而膳食模式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一、概述1.概念CHD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改变,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2.流行病学“第一杀手”死亡数地区差异总体趋势二、病因(一)主要危险因素1.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2.血脂异常: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HDLⅡ)载脂蛋白A(ApoA)血脂异常≠血脂升高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5.糖尿病: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近80%。(一)主要危险因素(二)次要危险因素1.肥胖2.西方的饮食方式3.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劳动紧张4.遗传因素5.A型性格者6.其他(二)次要危险因素三、临床分型1.隐匿型(无症状型)2.心绞痛型:最常见3.心肌梗死型4.缺血性心肌病型5.猝死型心绞痛(AP)一、概念AP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二、病因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因素使血脂的一些成分沉积于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使管腔狭窄。当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时,血流量减少,心肌组织缺血,导致心绞痛。2.主动脉瓣病变3.常见诱因4.其他:如饱食、暴饮暴食、便秘、腹泻、泡温泉、桑拿等。三、发病机制主要为冠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失衡)。恶化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1.劳累性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2.自发性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冠脉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绞痛3.混合型心绞痛四、临床分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梗死前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冠脉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绞痛(1)稳定型心绞痛:最常见。特点是疼痛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其他增加心肌耗氧量时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2)不稳定型心绞痛: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1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并因较轻的负荷所诱发;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表现有ST-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也属此列。五、临床表现1.症状:典型AP的特点。(1)部位:胸骨后/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界线不很清楚,放射痛。放射部位:左肩背部、无名指、小指(T1-T5区域的皮肤)1.症状:典型AP的特点(2)性质:压榨性、焖痛、灼痛、濒死感(3)持续时间:3-5分,可达15分,但几乎不超过半小时(4)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5)缓解方式:休息/含硝酸甘油2.体征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发作时:面色苍白、焦虑、皮肤湿冷或出汗;BP升高、心率增快,有时出现第4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电图(ECG)检查:发现、诊断心绞痛最常用检查方法。静息:正常ECG;发作时:ST-T段压低,T波倒置。2.放射性核素检查3.冠状动脉造影:有确诊价值,并对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极为重要。七、治疗要点原则改善冠脉血供,减轻心肌耗氧量,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目标缓解(终止)急性发作预防再发作。(一)发作时的治疗1.一般治疗:休息,冬天注意保暖,避免油腻饮食、过度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禁绝烟酒。2.药物治疗:首选硝酸酯类药物。(二)发作间期(缓解期)治疗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钙拮抗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劳力性)3.特殊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八、常见护理诊断、措施疼痛(1)休息(2)心理护理(3)给氧(4)疼痛观察(5)用药护理(6)避免诱因活动无耐力(1)评估(2)制定活动计划:不出现心绞痛为度(3)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知识缺乏(1)解释并避免心绞痛发作的诱因;(2)合理选择食谱,避免刺激性食物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肥胖者控制体重;(3)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身体锻炼;(4)发作时能熟练使用硝酸甘油,懂得发作的自我保健,不能缓解时及时就医;知识缺乏(5)坚持按医嘱服药,自我监测药物副作用,定期门诊随访;(6)讲解有关急性心梗的前驱症状,有变化要及时就医,警惕心梗的发生;潜在并发症:急性心梗(1)避免过劳(2)陶冶性格,克制不良情绪(3)避免暴饮暴食(4)避免寒冷刺激(5)保持大便通畅(6)戒烟酒,不饮浓茶咖啡(7)洗澡要特别注意(8)识别心梗的先兆症状,一旦出现,就地抢救。潜在并发症:急性心梗心梗的先兆症状1、突然明显加重的心绞痛发作;2、心绞痛性质较以往发生改变或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3、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明显心动过缓;4、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因此而加重;5、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压低,T波倒置或高尖,或伴有心律失常;6、老年冠心病病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呼吸困难或晕厥等。九、保健指导1.注意饮食: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素饮食2.避免诱发因素3.坚持按医嘱用药4.定期进行各种检查:心电图、血糖、血脂5.注意日常生活护理:洗浴注意事项6.病情变化随即就诊心肌梗死(AMI)一、概念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二、流行病学性别:男:女=2~5∶1;年龄:40岁以上占绝大多数;季节:冬春两季发病较高;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易患因素同心绞痛。三、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几乎所有AMI都由冠脉硬化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所致;•绝大多数心梗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引起。冠脉硬化管腔狭窄超过75%不稳定粥样斑块斑块增大、破溃、出血血栓形成管腔闭塞持续痉挛发病机理促使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1.晨起6~12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易使冠状动脉痉挛。2.在饱餐特别是进食高脂肪后:血小板易于集聚而致血栓形成。3.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供血明显不足。大便时: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冠状动脉三、临床表现(一)先兆:50%-81.2%患者出现前驱症状: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初发型和恶化型心绞痛为最突出。(二)症状1.疼痛多发生于清晨;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性质:压榨、窒息、烧灼样;无明显诱因;(二)症状持续时间: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濒死感。2.全身症状:疼痛后的24-48h出现。发热(38℃左右)、心动过速、WBC增高、血沉加快。(二)症状3.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4.心律失常75%-95%患者出现;起病24h小时内最多见;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室性期前收缩;5.低血压和休克:见于20%的患者。疼痛缓解而收缩压<80mmHg,并有症状者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1周内发生;主要是心源性。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见于32%-48%的患者;最初几天内发生。(三)体征1.心脏体征心脏增大、心率增快、奔马律、心包摩擦音、杂音2.血压:降低3.其他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2.超声心动图3.放射性核素检查4.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钙蛋白测定:心肌坏死特异性标志物,4~6小时升高,可持续7~14天。五、治疗要点(一)一般治疗休息、吸氧、镇静、止痛、监护。(二)一般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ACEI、肝素(三)再灌注治疗1.溶栓疗法尿激酶(UK)链激酶(SK)2.介入治疗(PCI)直接PTCA支架置入术五、治疗要点3.消除心律失常4.控制休克5.治疗心力衰竭6.其他六、护理诊断1.疼痛2.活动无耐力3.有便秘的危险4.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衰七、护理措施1.疼痛(1)休息(2)给氧(3)心理护理(4)止痛治疗的护理(5)溶栓治疗的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询问近期有无溶栓禁忌证;溶栓前检查;准确、迅速地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用药后观察副反应;溶栓后判断溶栓是否成功。七、护理措施2.活动无耐力(1)评估适应证(2)解释合理活动的意义(3)康复训练(4)训练时的监测3.有便秘的危险(1)排便情况评估(2)采取通便措施(3)心理疏导4.密切观察病情原发性高血压概述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世界各发达国家及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是指病因尚未明确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的疾病,占总高血压病人95%以上。尚有5%病人的高血压是某一疾病的表现,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下列因素可能与发病有一定关系①遗传;②脑力劳动;③高钠饮食;④吸烟;⑤肥胖与超重;⑥年龄;⑦地区差异等。二、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偶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有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如头痛、失眠、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与血压增高不成正比。后期出现靶器官损害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二)并发症1.心脏:并发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2.脑:可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管事件的发生。3.肾: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晚期引起肾功能衰竭。4.血管:可引起夹层动脉瘤甚而破裂出血。5.视网膜:晚期可引起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视神经乳头水肿。心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向心性肥大晚期—离心性肥大“牛心”脑水肿梗死、软化灶脑出血:“中风”,动脉瘤好发于:豆纹动脉基底节(以豆状核最常见,其次为丘脑)脑高血压眼底病变(三)特殊类型高血压1.急进型高血压又称恶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不清。多见于青、中年。也可由缓进型高血压转变而来。起病急剧,发展迅速,以舒张压增高为主(≥130mmHg),视网膜受损严重,肾功能损害显著,如不给予及时治疗,早期就可因肾、心、脑并发症而死亡。(三)特殊类型高血压2.高血压危象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增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为主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三)特殊类型高血压3.高血压脑病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发生急剧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高压,表现为血压增高,以舒张压为主,伴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模糊。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三)特殊类型高血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