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孔子及儒家思想本讲要点:1、孔子其人2、儒家思想的体系及核心3、儒家价值观4、《孝经》简介一、孔子其人(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濡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1、孔子的身世: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字、名的由来: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2、孔子的经历:委吏(会计)、乘田(管理畜牧)、讲学、从政(中都宰、司寇、摄行相事)、周游列国14年、晚年致力于教育、编著文集3、孔子的地位(1)先秦,博学成名的大学者。对其学说毁誉不一。(2)汉代,孔子地位愈来愈高,神化其人及其思想,变为神人和神学。(3)宋元时期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被神化。(4)过去一百年的认知:从“尊崇”到“批判”,再到“客观审视、合理扬弃”的脉络。“五四”时期,曾受到“新文化”领军人士的猛烈批判和攻击。“文化大革命”中,“批孔”运动使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文革”后,“批孔”运动被否定,中国人对孔子的态度也渐趋正面。有人认为,从八九十年代儒学成为显学、祭孔仪式恢复,到民间教育中出现的“亲子读经”等现象,孔子思想的地位在提高。200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大型活动之一——祭山大典,在孔子诞生地尼山隆重举行。(9月27日上午9时30分)2004年祭孔仪式,始为官方行为。图为曲阜市长朗诵祭孔文2005祭孔大典[首次全球同祭]2006年祭孔大典首次两岸同祭关于“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孔府即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孔府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孔府始建于宋宝元年(1038年)。主要职责是奉祀孔子、护卫孔子林庙,宋以后陆续增加了管理孔氏族人管理先贤先儒后裔等职责。孔府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孔府孔庙孔庙即至圣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以其故居三间为庙,内设孔子的衣冠礼器,岁时奉祀。隋时开始扩建,至唐代,北宋,明弘治年间奠定现有规模。各类碑刻2000余块,为中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太和元气”是赞誉孔子的学术思想如同太空天体,循环往复、永恒长存。亦称宣圣林、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有坟冢10万余座。形成了一人造大园林。孔林万古长春坊至圣林坊二林门颜回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4、孔子整理的文献1、《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2、《书》:体会先王如何治理国家政事。3、《礼》:《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和实践。4、《乐》:认为音乐是道德教化的内容。5、《易》:用力甚勤,爱不释手。6、《春秋》:编撰整理。二、儒家思想的体系核心:(1)社会理想:(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恢复周礼,(“礼”,规范社会秩序。)希望回到“礼乐征伐”的西周时代使社会归于一种秩序井然,长幼尊卑各得其所的状态。(2)思想核心:“仁”,规范人的行为思想。什么是“仁”?——是人们追求目标和应当达到的思想境界,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规范。“仁”的内涵(重点)1、仁者,爱人。2、克己复礼。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仁”到“礼”的途径:(1)孝悌:(根本)属家庭层面,做到父父子子。(2)忠信:属社会层面,做到君君臣臣。五常:仁义礼智恭宽信敏惠——《论语》仁义礼智信——”五常“出于《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出于《白虎通义》“三纲五常”连用——宋代朱熹仁:同前,从略。义:原指“宜”,义者宜也,应该做的事。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制度、秩序、礼仪等。智:指智慧等。“智者无虑”信:诚信,言行一致。(3)为政的思想: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正身:“日三省吾身”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4)教育思想:1、打破氏族等级界限,提出“有教无类”,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2、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发式3、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与思;学而时习之;4、不迷信:不语怪力乱神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儒家的后续发展:荀子旧列儒家,实为从儒家到法家的唯物主义者。主张“性恶论”:“性,指生理本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悦,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孔子思想:积极进取,见贤思齐,推己及人,温良恭俭让,孝亲爱国,忠实诚信,见义勇为,见得思义,见危授命,杀身成仁,为大众谋福利,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三、儒家的价值观积极入世,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功立业。1、重德轻名(1)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即三不朽。(2)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实现的途径:《礼记·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三条基本纲领,八个具体目标。1、“三纲领”是:“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格物:明辨事务,穷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取知识。诚意:意念要诚实,不要有虚假。正心:端正自己的心思,不要有邪念。修身:修养自身的德行。齐家:整顿好自己的家庭。治国:治理好自己的诸侯国。平天下:统一天下,安定天下。2、重义轻利认为追求利是人的本性,但义高于利,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关于《孝经》阐述古人视为一切道德根本的孝道。《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对百姓的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中产生的。德行最根本的要求,没有这个别的无从谈起。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孝顺父母的五要:3、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第十》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居家的日常生活中,以最大的敬意去侍奉父母。衣食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要以最愉悦的心态和心情去奉养父母。第三,父母生病时,要怀着忧伤焦虑的心情,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痊愈,就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病故,就要谨慎小心,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悲哀痛惜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面,要极尽崇敬肃穆的神情。以上五项孝道,做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便失去孝道的意义了。三戒(戒骄傲、戒作乱、戒忿争)‘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孝经》当中也有糟粕如:1、父母在不远游2、守孝三年问题:《孝经》在当代有哪些意义和价值?《论语》名言(可讲可不讲)1、巧言令色,鲜矣仁。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6、朝闻道,夕死可矣。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8、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矣。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1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人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2、德不孤,必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