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二、毛泽东思想三、邓小平理论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科学发展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并且初步阐述了这个命题的思想内涵,它既是毛泽东作为党的核心领袖人物当年认识水平的反映,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论新阶段》1、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过程:党的早期领导人的认识:李大钊等从遵义会议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党的中央领导,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从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全党的共识,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的特殊国情(革命的条件、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革命、建设、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1942年3月30日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讲到:“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毛泽东在1943年5月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科学内涵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革命、建设、改革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创造出新的东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毛泽东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已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继续推进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这个进程还在继续,将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条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实依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阶段:1978—1982年,理论初步形成。第二阶段:1982—1987年,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第三阶段:1987—1992年,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2年,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会后,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经验,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第二阶段:1982—1987年,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思考.1984年,在农村改革第一步取得伟大成功的基础上,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地概括。第三阶段:1987—1992年,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1997年10月,党的十四大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改革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祖国完全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有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在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新的变化。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000年2月,在广东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2001年7月,全面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使之成为党的建党纲领2002年11月,进一步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2003年7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条件(1)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