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重点;掌握实现富强、民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性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内容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启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方法,不是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不矛盾的。引导案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选择过程(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指一定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总和,表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经济体制:指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简单说是指借助于经济机制实现资源配置一整套经济系统。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可有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可采用同一经济体制;同一经济制度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可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三种形式自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重点)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计划经济:指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方式的经济运行形式。主要靠经济计划、经济指标、经济杠杆来调节和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方式的经济运行形式。主要靠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来调节和配置资源。国家已企已市场状况:供求价格竞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力量计划经济:自觉性、事前性、宏观性市场经济: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特点优点缺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比较计划经济:短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在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方面进行宏观统筹规划;收入分配的调节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市场经济:自发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计划经济:对微观经济难以发挥作用;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巨大浪费;经济主体易产生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等。市场经济:容易产生盲目性、滞后性;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即市场不能自发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公共物品的提供、垄断的限制和消除以及收入差别过大。(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选择过程(略)计划经济的选择市场经济的选择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这种体制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不过更主要的是由于它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第一,实行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中国要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选择过程计划经济的选择市场经济的选择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1979年1984年1985年1987年1992年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第一次肯定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把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个决定,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1985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说过,“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在总结十四大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指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途径和方法,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达到成熟第一阶段:由限制论到主辅论(1979—1982)主要内容: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思想、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是第一次谈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公式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它正式确立为改革指导思想。这是第一次将市场经济纳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第二阶段:由主辅论到基础论(1982—1987)内容: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界定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强调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第三阶段:由基础论到结合论(1987—1992)内容: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阶段:由结合论到逐步完善(1992----2003)内容: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目标和任务。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共性个性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重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能够成功促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规范的政府行为通常被称为“良政治理”或“有限和有效政府”。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意味着较好的信誉,更意味着更高的竞争优势。经济运行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1)所有制与所有制结构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所有制结构:指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在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占有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2)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补充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十五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十七大: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平等”概念提出基本经济制度: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原因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必要性含义形式就全国而言,要坚持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可以有差别。也就是说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是相对于社会资产的总体而言,并不排除在个别部门、个别地区非公有资产占数量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必要性含义形式必要性含义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国有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形式国有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统一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特征含义包括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统一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即所谓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我国目前的全民所有制财产包括全国的矿藏、河流、国有森林、草原、荒地、滩涂和其它自然资源,绝大部分的邮电、银行、铁路、公路、机场,以及国有的工厂、农场、商店等集体经济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特征含义地位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中广泛存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各种经济成分相互融合而成一种经济形式特征含义其中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合作经济,劳动者自愿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入股,共同劳动和经营,按股分红的合作经济组织,即股份合作制;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包括国有制企业之间、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国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以及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联合;由公有制经济控股的股份制经济组织,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公有制与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