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郭丽萍guolpbj@sina.co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使用何种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建立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建立什么样的分配制度第八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讲的主要内容一、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对应教科书第六章一、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问题的缘由(二)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劣分析资源资源是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马克思:“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资源可理解为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资源争夺人类历史上土地、物产、劳动力等资源的争夺是战争与冲突的根源之一。中国历史上农耕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殖民扩张战争、黑奴贸易、掠卖华工现代国家间关于资源的争夺、中非贸易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指社会中可被人们掌握、利用的各种资源,通过在各个地区、各行业和各具体的企业之间有效、合理的组合,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两种。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端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完全由“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自发调节。特点反映了利润、价值规律的作用;带来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习惯上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之一。(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问题的缘由计划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始创于苏联。苏联将生产资料全部国有,由国家组建生产企业,然后有计划地进行资源配置、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作用:在经济恢复及苏联卫国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影响: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这种经济组织方式习惯上计划经济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之一。(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问题的缘由仅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做比较分析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势:能把社会生产的一切要素,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社会生产的一切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统统地纳入国家计划管理之内。如果国家的计划决策是正确的,可以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按照计划人的目标有效地控制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二)两种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劣分析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由中央计划机构制定出的国民经济计划,难以准确地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国家直接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制约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忽视,使企业技术进步缺乏原动力,资金盈利率普遍比较低,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二)两种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劣分析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端弊:造成全社会生产的无序,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于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害。(二)两种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劣分析目前西方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势:市场调节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利于企业能动性的发挥。(如价格机制、供求关系)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节,避免经济失衡。但这种调节只起辅助作用。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形成了市场调节为主与国家干预为辅二者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二)两种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劣分析西方现行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之下,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节的方式主要有:国家不断扩大国家财政预算,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进行直接干预。通过制定税收、金融、物价、工资、福利、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间接干预。制定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按计划目标发展。对某些部门和企业交替采取非国有化和国有化措施。除了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不同之外,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经营管理体制还在经济决策结构、信息传递结构、动力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优劣之处。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两种不同的产业结构(二)两种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劣分析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陈云在“八大”前后也提出过“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所有制结构方面,工商业生产、经营以国营和集体经营的工商业为主体,补充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经济运行方面,以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作补充。市场结构方面,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补充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第180至181页)1981年形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第181页至182页)1984年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概念。1987年“十三大”:要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第182至183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标准的思想束缚。“十四大”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步形成。“十四大”报告中的新词汇:“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第183页)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国家规划体系提高宏观调配水平(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将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参考教材第184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合理,是否优越,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必须看其能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见教材第185页末行、186页第一行(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根本依据P187坚持公有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允许非公经济存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实践依据: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历史条件(参考第191页红字下第二段)城市与农村都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非公有制经济的最初发展与公有制经济能平行发展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参考第191页红字下第二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等(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参考第191页)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促进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可带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供国有经济借鉴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应鼓励、支持和引导(参考第192页)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给予同等待遇、完善相关法律。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概念(参考第188、189页)所谓公有制经济,指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要点:社会成员对于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权是平等;由此所得的收益也是社会成员平等分享。内涵的扩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参考教材第189页第三段)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公有资产“质”的优势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经济规模、资产的增殖能力、市场竞争力,等等。“量”的优势“质”的提高:(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第190页第二段)公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指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来实现这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同一种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改革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参考教材第192页倒数第二段(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参考教材第193页第一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初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之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上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多种多样的生产要素可简单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发如土地等自然资源、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资本等;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劳动活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参考教材第194页(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主要是通过市场方式进行分配,现阶段主要有三种:参考教材第195页第二段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注意:剥削程度、合法与否)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如股息、利息、基金分红、租金等等。以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存在差别是客观必然的,应允许“先富”。按劳分配原则;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地区、不同劳动、不同行业之间有差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存在剥削现象和及两极分化的可能性,收入差距存在且可能会拉大。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参考教材第197页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三)改革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效率与公平规范分配秩序。参考教材第198至200页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三)改革分配制度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参考教材第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