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一直延续不断。历朝历代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扩张皇权的?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在第4课,我们将在第3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这些古代中国的政治命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皇权与相权之争(皇权的不断加强:明清)重点两大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初步得到加强——从汉景帝平叛“七国之乱”到汉武帝集权•二、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强化——从唐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到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汉初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解决问题: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2、之后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关于“七国之乱”贾谊“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汉书·贾谊传》●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结果造成诸侯权重(王国问题形成),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关于“七国之乱”周亚夫汉景帝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后平定“七国之乱”。原因:解决:①刘邦建汉后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景帝采取“削藩”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问题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汉武帝(前156—前87),即刘彻,汉景帝子,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在位期间,他强化皇权,使汉朝出现大一统的局面。①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国力量;②设置刺史---中央特派,监察地方郡国长官,位卑权重;③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汉武帝的集权措施:问题2、针对“七国之乱”的发生,之后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实行推恩令意义: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汉初的王国问题、“七国之乱”2.措施:1)中央:设中朝A.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B.设刺史3.影响:1.背景:3)其它: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利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弊端。2)地方唐朝中叶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后果问题:1、导致唐朝中叶“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2、之后的唐朝陷入什么局面?原因:后果:1)为守卫疆土,在边境设藩镇,派节度使。2)唐玄宗晚年安于享乐,疏于朝政。唐由盛转衰,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与扩大周世宗进行改革,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后周世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宋太祖黄袍加身处,及系马的老槐树。(1)北宋的建立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课堂设问赵匡胤即皇帝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兵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权在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在地方:州郡属中央,文臣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钱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枢密使---割军权计相-----割财权宰相(参)-仅有行政权①收精兵(集中军权)②削实权(集中政权)③制钱谷:(集中财权)财赋运京师(转运使)讨论:宋太祖为什么能够“杯酒释兵权”?与历代开国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高明在哪里?⑵①借助酒意,笑谈间解除了统军大将的兵权,防止了“黄袍加身”的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避免了背上开国初杀戮功臣的恶名,也避免了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人心恐慌。●讨论参考观点:⑴宋太祖刚立国,具有极高的威望;宋太祖当时掌握禁军。(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兵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权在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在地方:州郡属中央,文臣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钱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枢密使---割军权计相-----割财权宰相(参)-仅有行政权①收精兵(集中军权)②削实权(集中政权)③制钱谷:(集中财权)财赋运京师(转运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3)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评价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积极: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三冗二积”)学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利弊,能给你什么启示吗?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读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明史纪事本末》1、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请问:为何“我朝罢相”?明朝皇权的加强材料一: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明太祖实录》废相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宰相权力扩大,“胡惟庸案”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废相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胡惟庸其人】胡惟庸早年随着朱元璋四处征战,也算得上是追随他多年,但是一直默默无闻,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惟庸的官越做越大,最后官至右丞相,而这一做就是十年.随着权势的不多扩大,日益嚣张跋扈,擅自决定官员的升降,而且呈给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的审查,凡对他不利,一律不予上呈。他得知徐达对他不满之后,就收买徐达的家奴对他进行陷害,幸,家奴举报才没有得逞。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到头来是一次又一次的动乱,皇帝达到前所未有的集权,而宰相制度成为权力斗争的殉葬品。朱元璋废宰相加强皇权后,事情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皇帝殿阁大学士吏户礼兵刑工2、创立内阁史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明成祖明中期以后明朝内阁设立和发展的过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票拟”对奏章的处理意见地位进一步提高,阁臣权力更大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课本含义)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清代皇帝的批红康熙御笔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卷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顺治康熙雍正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清朝皇权的加强皇权受限南书房皇权得以加强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皇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处理日常事务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雍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隆56年被撤初仅参与军务,后发展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思考: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成为我国古代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军机处内景结论:军机处实质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原因(目的):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特点:参与处理军务,品级不高,跪奏笔录作用: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率;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1.从内容入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决定一切;终身制;世袭制皇帝个人专断,决策具有随意性地方无权,中央独揽大权唯上是从,人浮于事,因循守旧2.从形成过程:——分割权力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化盛行思考: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方法:秦朝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从汉至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备。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围绕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这两对矛盾的解决。最终,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B.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C.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D.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2、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三司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A.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B.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C.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D.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B4、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表明()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B.丞相权力得到加强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缓和D.皇权日益强化D5、关于军机处的表述()1)设于雍正帝时,撤于光绪帝时2)是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3)它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点4)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议决A.1)2)3)4)全正确B.1)2)正确,3)4)不正确C.1)4)不正确,2)3)正确D.1)2)不正确,3)4)正确C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7、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是因为()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8、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D简括秦至清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从中可看到中央官制变化的哪些特点和趋势?有何认识?秦——三公九卿汉——中朝外朝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元——中书省明——内阁清——军机处特点和趋势:中央机构不断完善,通过分割或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专制皇权不断强化。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1、呈现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发展到顶峰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合作探究:了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