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三十年代其它小说创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三十年代其它小说创作第一节蒋光赤、柔石、胡也频等作家的创作1.蒋光赤:描写革命斗争,以诗人的敏感反映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咆哮了的土地》。2.柔石:早期有短篇集《疯人》、长篇《旧时代之死》和中篇《三姊妹》。代表作长篇小说《二月》。优秀短篇《为奴隶的母亲》,比许杰的《赌徒吉顺》有更深的感人力量。3.胡也频:早期创作涉足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们的前面》标志着他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见出作者注意人物心理描写和抒情气氛浓重的特点。4.“革命小说”的特点与不足: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和“革命的浪漫蒂克”并存;写“群像”与人物公式化、概念化交织。第一节丁玲的小说创作A.20年代末期1930年加入左联以前的小说充满五四以来新女性要求解放的精神,继承了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大胆地描写她们精神的苦闷和由此而来的反封建叛逆性格,表现出鲜明的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也流露出较浓的感伤和低沉情绪。《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莎菲想追求异性爱情来排解苦闷而不得,最终走向了颓废。心灵和性心理描写大胆直露,调子低沉,风格冷隽。B.左联时期《水》标志着创作的转变。此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材不断扩大,革命倾向更加明显,继续关注女性命运。短篇小说《水》《田家冲》《一九三○年春上海》,长篇小说《韦护》《母亲》。C.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自我心灵世界更为扩大和充实,注重用现代意识对生活进行综合的考察,表现新人物、新思想、新气象,较少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有着明显的社会批判意识。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第二节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张天翼(1906—1985),祖籍湖南湘潭,生于南京。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张天翼的小说具有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包氏父子》,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张天翼笔下的讽刺性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从政治、道德角度讽刺中下层统治阶级的虚伪和堕落,撕毁其假面具。《砥柱》(笃信程朱理学的黄宜庵)、《脊背与奶子》(族绅长太爷调戏任三嫂)。《华威先生》刻画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官僚形象,对抗战的消极思想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暴露。同时,张天翼借华威先生形象隐约地揭示了国民的弱点;重名分而轻实践,不顾民族大局而膨胀一己。第二类人物是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和小市民。张天翼着力表现他们的灰色人生、庸俗可怜和矛盾可笑的心理。如《从空虚到充实》《猪肠子的悲哀》《包氏父子》(门房老包、包国维)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特点◎张天翼小说的讽刺主要是针对有缺陷的人,是讽刺的,而非幽默;是批判的而非自嘲;是战斗的而非调侃。是一种较纯粹的喜剧。◎张天翼小说的讽刺因素:A.针对有缺陷的人而非人类的缺陷;B.强调特征,进行夸张变形,具有漫画性质;C.自相矛盾的暴露;D.戏剧化的情节造就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节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流亡到关内或在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东北籍作家。著名的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他们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同时也活跃着时代的脉搏,大多取材于家乡人民抗战事迹和古老的东北土地的痛苦蜕变。萧红(1911-1942);她的小说主要展示东北市镇的生活图景和农村的沉滞、闭塞,带有原始的本真色彩,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主要小说有《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萧军(1907-1908):主要写东北人民英雄的反抗,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小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端木蕻良(1912—1996):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流亡意识和英雄情绪。长篇《科尔沁旗草原》(大山、丁宁)、短篇《鴜鹭湖的忧郁》(玛瑙、来宝看守豆地)是主要作品。第四节京派小说“京派”:30年代活跃在以北平为中心的身处北大、清华、燕京的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在创造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重视介绍世界文化,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正”,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京派的创作既具有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又与社会时代冲突保持距离。“京派”小说代表作家:沈从文、凌叔华、萧乾、芦焚、林徽因等。刊物:《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文学主张:诚实、从容、宽厚的乡村中国审美形态。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第五节海派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海派小说: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流派。承续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商业价值传统,在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上更加符合现代市民欣赏的需要和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生活和罪恶中发现美,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热衷于描写男女情爱欲念。代表作家作品: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叶灵凤《时代姑娘》《女娲氏之遗祸》《菊子夫人》《鸠绿媚》。新感觉派:海派在30年代发展成为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受到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创作的影响。1928年刘呐欧创办《无轨列车》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1930-1932年是其发展期,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文学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新感觉派作为小说流派的形成。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是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欧、穆时英。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擅长于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来表现人的复杂心理,以及现代大都市文明的快节奏对人的心理带来的扭曲。多写人的性压抑和性变态,焦虑和恐惧,带有明显的心理分析色彩。作品集有《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刘呐鸥(1905-1940):台湾台南人。新感觉派开山作家,曾留学日本,在汪精卫伪政府做过新闻官,1939年被青红帮暗杀。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以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浮光掠影的描绘戏院、赛马场、酒馆的喧嚣,描写都市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暴露了大都市的异化、病态和糜烂,展现了大都市的罪恶和人性中的丑陋。短篇小说《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热情之骨》《礼仪和卫生》。穆时英(1912-1940):浙江慈溪人,任过国民党文化审查委员会委员,1940年被汪精卫伪政权杀害。他醉心于描绘十里洋场畸形的“战栗和肉的沉醉”的风景,表现爱情和死亡的主题以及人在现代文明的压抑下自我的丧失,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小说集有《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点1.从题材上来看,新感觉派小说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2.在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捕捉营造新奇的感觉;3.在人物刻画上,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