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佛教文化一,佛教创立1,释迦牟尼,乔答摩·悉达多,王长子。三次郊游:老人、病人;送丧。出家修道,婆罗门祭祀知识、瑜迦技术、蓍那教信仰,……六年之久。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7天7夜(一说49天)(一)佛教历史菩提伽耶的菩提树释迦牟尼的成佛处鹿野苑2,“大乘”与“小乘”。“大乘”要解脱一切生灵,使之成佛,自己才能成佛。“小乘”主张只要解除自己的一切烦恼,超脱于生死,就成佛。密宗,公元七世纪,佛教与婆罗门结合的产物,吸收了印度原有的咒语密术,逐渐发展为一种以重视咒语密术的神秘力量为特点的新的佛教流派。(一)佛教历史一,佛教创立1,“四圣谛”说,四种真理:苦、集、灭、道。——“苦谛”,世间的苦,遍及众生界的苦。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界皆苦。(一)佛教历史二,佛教教义“三苦”:苦苦-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等;坏苦,-乐受变坏或得不到;行苦-东西变化无常。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八种苦难之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脱离自己所憎恨的环境或遭遇;•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喜爱的环境或际遇;•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指一切身心之苦。(一)佛教历史二,佛教教义“集谛”。苦恼的原因,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在人生过程中有互相结合永无止境的痛苦锁链,即“十二因缘”。“灭谛”苦的消灭,说明解脱与证果。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圆”既是圆满;“寂”既是寂静。“圆寂”,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佛陀认为,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灭谛的实现即涅槃;“道谛”灭苦的方法,说明离苦的道路。(一)佛教历史二,佛教教义2,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对四谛的正确的忆念、•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一)佛教历史二,佛教教义4,佛徒,三皈五戒三皈依”—信仰佛僧“三宝”。—彻悟了宇宙人生之真理的释迦世尊“佛宝”;—佛所亲证的成佛之道为“法宝”;—依佛法修行的出家弟子们为“僧宝”。(一)佛教历史,二,佛教教义三个半层次七种类型:——比丘、比丘尼(和尚、尼姑),出家受过具足戒的男女僧;——式叉摩那:年满18岁受过十戒女性,两年;——沙弥、沙弥尼(小和尚、小尼姑)7~20、18岁,候补出家人;——优婆塞、优婆夷(居士、女居士),受过三皈五戒在家男女信徒。1,汉朝,“白马东来”,作为道术、神仙.张骞凿空西域,使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汉末以后,西域高僧相继来华,译出不少佛教经典,汉人也有参与翻译工作,从此佛教在中国便有教义可循。(一)佛教历史三、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依附,从“沙门不敬王者”到“顺化之民”、僧尼拜父母。2,魏晋时期,与玄学合流。由于战乱频繁,人民生命朝不保夕,容易接受佛教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佛教因果报应的教义,亦令人们寄望来生可以消减痛苦。道生:“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一)佛教历史三、佛教传入中国南朝梁武帝時定佛教為国教,自己四次舍身同泰寺。北朝時,僧尼最多時达到二、三百万人;北魏末年,仅洛陽一地便有寺院三千多所。3,隋唐——繁荣。印度佛教的典籍大量翻译,形成了佛教宗派。(一)佛教历史三、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舍利塔(陝西西安)外国僧人仰慕中国提倡佛教,携带梵文佛经到长安从事翻译;中国高僧玄奘因不满意旧有的佛经,毅然西行,远赴印度求法。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5,唐以后——继续发展。禅宗、净土宗得以维持。元代,重视佛教,特别尊重喇嘛教。元世祖封吐蕃喇嘛教黄教教主八思巴为国师,掌管宣政院。藏传佛教(喇嘛教)几乎为国教。(一)佛教历史一,佛教传入中国6,明、清,净土宗和禅宗一直流传至今。佛教在中国传播近二千年,不断发展,深入民间,是中国信徒最多的宗教。“禅”、“禅那”,梵文Dhyana的音译,沉思、静虑,-以思悟佛教“真理”、静虑一切欲念。戒、定、慧三学。禅,修行方法,定”,保持头脑的专一、清净、安宁,通过这种专一可以发生智慧,故又称“静虑”、“思维修”。唐武宗“灭法”后禅宗发展,一支独秀。(二)中国化佛教——禅宗“禅”:修行方法-佛教宗派-佛教代名词光孝寺六祖慧能像(二)中国化佛教——禅宗一,禅宗渊源。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传法精神;菩提达摩来自南天竺的,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证得禅理,是中国禅宗初祖。慧能,真正创立者,《坛经》。(二)中国化佛教——禅宗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慧能不宗戒律,只讲明心见性,众生皆有佛性。只要被人念渡,就会成佛,差别是觉悟不觉悟。“即心见佛”、“见性成佛”、“言下顿悟”,——不读经、不礼佛、不坐禅。(二)中国化佛教——禅宗二,禅宗的理念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坛经》2,顿悟,在感性经验中直接实现超越和提升,慧能讲“担水弄柴,皆有妙道”,马祖讲“平常是心道”。顿悟之所得,无得之得。“山是山,水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就简化了成佛途径,影响极大,扩大了佛教影响,禅全称“禅那”,意为“静虑”,“思维修”,即静中思虑,引起灵感激发,是重要的修持手段。(二)中国化佛教——禅宗二,禅宗的理念•一、佛教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佛教的故事和传说•佛教的语言融入了大众•佛教节日如佛诞节、盂兰盆节等已成为民族节日•二、佛教与当地的文化与习俗相融合,成为本民族和本地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三、佛教的信仰已经深深地扎入了中国人的心中。•佛教的善恶报应•西天极乐世界净土•在底层人民中受到重视佛教與中國社會佛教與中國思想•一种理论特点突出的宗教•对中国思想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主张不要走极端,用中道的思维来看问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般若学与玄学之间相互影响•佛教传入轮回。在中国民间,轮回的思想影响很大。佛教與語言文字•通过佛典的翻译,佛教语言作为外来语向汉语第一次大规模地输入•它们几乎占据了汉语外来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佛教中的许多有新意、优美的词汇被吸收到汉语之中,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宝库•为了更好地表达经文原意,翻译者也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大大提升了汉语的表现力•其中有很多佛教词汇,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如「实际」、「唯心」、「思议」、「觉悟」等等•成语典故,例如「盲人摸象」、「井中捞月」、「隔靴搔痒」等,既富有教育意义,又有丰富的文学色彩,受到大众的喜爱。佛教的信仰世界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千手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天王殿•在天王殿中,中间是弥勒佛坐像,两旁是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或四大金刚。•弥勒出生在一个大婆罗门家庭,出家成为佛陀的弟子,佛预言,五十六亿七千万后将继承佛位。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弥勒佛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塑像身白色,手持琵琶,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塑像身青色,手持宝剑,能令他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塑像身红色,手中缠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塑像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