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人物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即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它是小说写作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不同的叙述角度表现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叙述人称寄托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叙述腔调体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速度控制展示构思的巧妙。本单元以“叙述”作为话题,选择了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两篇小说。在对所选文本的学习中,掌握“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等有关“叙述”的理论知识,从而在阅读中自觉运用这些知识,对文本进行分析品味和鉴赏,并能尝试用不同的叙述角度、叙述腔调去叙述同一个故事,以体会它们的不同效果,进一步提高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写作能力。1.了解作家海明威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生平、创作及“意识流”等文学常识。2.领会两篇作品的内容与主旨是如何表达或体现出来的。3.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4.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主旨的关系。5.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课标定位】1.理解作家的创作理论,并能结合课文做针对性分析。如《桥边的老人》所体现出的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墙上的斑点》所体现出的伍尔芙的意识流手法。2.对两篇文章做比较鉴赏。如在叙述风格上,两篇文章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桥边的老人》对叙述的视角作了限制,而《墙上的斑点》则不然。《墙上的斑点》中的作者总是在舞台上尽情表演,但《桥边的老人》中的作者却躲在幕后。【学法指导】海明威(美)海明威是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唯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和唁电的人。其短片小说语言简约寓意深远。1.走近作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____________”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年少时即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这就是海明威的人生和个性。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他的小说里大多数内容都取材于这些生活经历,以塑造“硬汉”而著称。文坛硬汉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代表作。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____________》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_______________。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迷惘的一代老人与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在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5.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6.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蹒跚轮辐撇下岔路疲惫踯躅踟蹰踌躇脚踝瞅撇嘴撇捺左撇子撇弃蹩脚挨得过嘎嘎叫戛然而止预习作业——读准字音pánshānlúnfúzhízhú~~街头piēchàpíbèichíchú~~不前chóuchú~~不决~~满志蹒跚轮辐撇下岔路疲惫踯躅踟蹰踌躇脚踝huái瞅chǒu撇嘴撇捺piě左撇子piě撇弃撇开piē蹩脚bié挨得过ái嘎嘎叫gā戛然而止jiá预习作业——读准字音二、辨形组词1.忧扰2.戛嘎3.瞅揪啾4.饶绕娆5.堪勘湛6.侨骄矫侨民骄阳矫健忧虑干扰戛然而止吱嘎瞅见揪住啁啾富饶缠绕妖娆不堪勘测精湛(二)多音字1.卡卡.片哨卡.2.看看.守看.望3.干相干.干.劲4.挨挨.近挨.打kǎqiǎkānkànɡānɡànāiái两词都有暗中查看、调查之义。“侦查”是法律术语,是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公开的调查活动,如:立案侦查;“侦察”是军事术语,是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秘密进行的活动,如:侦察飞行。例句:他曾是一名优秀的________兵,却因为违犯法律被军事法庭立案________。侦察侦查三、近义辨析1.侦查·侦察爆发:①指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指通过外部冲突而发生的质变,如“爆发革命”;③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如“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暴发:①指突然发作;②指突然发财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例句:火山________,山崩地裂,洪水________,四面汪洋……《2012》这部电影不仅用画面冲击我们的视觉,更是用大场面敲响了地球危机的警钟。爆发暴发2.爆发·暴发1.神秘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疲惫不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稀稀落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捉摸不透,高深莫测。非常疲乏,难以承受。稀疏的样子。四、词语解释一、初步阅读小说,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思路:(1)人物: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2)情节:我和老人的对话(3)环境: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具写实效果的画面。(4)结局: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猫会照顾自己。时代背景海明威与西班牙内战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的斗争,而且还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桥边的老人》就是在此时期写下的。它关注的既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理清思路:(1)第一部分(首段):交代了。(2)第二部分(主要情节):(3)第三部分(末段):交代结局(再写背景,象征意义)。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我”和老人的对话(主体部分)“我”是谁?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1、“我”是谁?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二、叙述视角•推测:“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2、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答案要点:(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3)“我”带有冷静的旁观着色彩,更多的只是在“显示”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描写,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但给读者充分的体验和想象空间。•【点拨】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通常用第一人称。小说还有一种视角是全知视角。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断: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区别是什么?•全知视角的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其他部分内容隐藏起来。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关注细节),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个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才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老人没有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然而愈是平静,愈是微笑,就愈是令人心酸。(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既了解了他生活状况,几只动物在老人心中的位置,还了解到了老人离家的被迫于无奈。“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我”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叙述句子还有哪些?“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讨论: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2)“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三)“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