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新中国政治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B.红军长征的胜利C.新中国的成立D.三大改造的完成项目《共同纲领》19491954年宪法背景制定主体内容性质历史作用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社会主义制定即将确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对新中国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同: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这部宪法理解正确的是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它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④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总结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DD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实际上是指()A.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C.确立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D.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以下对我国法制化的历程叙述不正确的是()A.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轮番而治的两大原则C.“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D.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1954年宪法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合作形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少数民族聚居,不是高度自治(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D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B.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B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B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A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A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③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A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占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77.97%。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实行了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一国两制”政策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共同纲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建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政权建设)(法律建设)(根本的政治制度)(基本的政党制度)(重要的民族制度)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