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与目标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标准与目标分析第一~第四单元《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对同一层次的学习要求所采用的词语有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也有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初步学习(如分离混合物、制取气体)初步学会(如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连接仪器、配制溶液、检验物质、使用化学用语、观察记录、简单计算)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考纲》中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说明:A:了解水平。B:理解水平。C:应用水平A+:模仿水平—初步学习。B+:独立操作水平—初步学会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绪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展示和演讲,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2)能主动与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4)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教学建议1、单元教学建议:本单元知识难度不大,重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教学策略及组织形式: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运用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画和通俗易懂、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引导学生阅读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感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真实涵义;让学生自己收集关于化学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我国化学发展前景的资料,以及学生对化学、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在课堂上交流展示。考点及导学题目的设置知识点1:化学研究对象知识点2:化学发展小史《导学》将原有的3题增加为7题。其中*第7题:“试着用化学符号表示我们熟悉的下列三种物质:(1)氧气;(2)二氧化碳;(3)水。”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体会化学符号美。走进化学世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理变化,了解其概念及特征;认识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及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掌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学会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认识药品放置的规范化。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2)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能主动与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实验操作时能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主动参与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能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知识点及导学题目的设置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点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标要求考纲要求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B)2.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C)教学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2、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导学》选择题全部更换并由原来的5题增加为6题。第8题: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②水蒸气可以变成天上的白云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铁矿石冶炼成铁⑤钢铁可以变成铁锈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请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点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关注物质的性质(1)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的实质(2)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实验操作过程→描述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知识点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点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导学》由原来的1题增加到5题,其中4、(1)、现有一集气瓶,想要测量该集气瓶最多能收集气体的体积,请你写出简便的测量方法:。*(2)如何收集我们教室内的空气样品?(写出用品和操作方法)。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1:药品的取用三不原则(1)取用原则节约原则用剩药品“三不一要原则”(2)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状固体的取用;块状固体的取用。(3)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的倾倒;量筒量液;滴管的使用。知识点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给物质加热知识点3:仪器的洗涤知识点4:托盘天平的使用《导学》题目进行了调整、更换。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标要求考纲要求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1.空气的主要成分(B);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B)2.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B)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成分及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2、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资源的情感。教学策略分析:1、以恰当的方式(小故事、小实验、阅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入教学。2、利用实验2-1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体验当年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感觉,解除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3、关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自查一些资料,通过讨论或墙报等形式进行交流。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插图2-8的内涵,甚至展开课内外的环保专题活动(演讲、专栏、辩论、漫画展等,可结合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进行)。5、组织学生课上或课下阅读、讨论资料“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将课上讨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了解该日报、预报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6、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在这里开始出现,只是为了增加其与学生见面的机会,以便记忆。知识点及导学题目的设置知识点1:空气的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2)空气的成分知识点2: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知识点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知识点4:保护空气知识点5:绿色化学《导学》由原来的9题调整为8题,包含了全部的考点内容。8、8、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实验中A、B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_。(2)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生成了固态的,从而使集气瓶内气体体积,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外界大气压强。(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5)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6)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课题2氧气课标要求考纲要求3.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6.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3.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C);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C)6.化合反应(特点、判断反应类型、解释相关现象)(B)教学目标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3、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教学策略分析1、实验2-3,点燃硫之前,先伸入氧气瓶中试一试有无反应,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反应条件的作用。2、“讨论”2可能有多种不同答案,只要合理均应鼓励。3、氧化和缓慢氧化反应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教材中列举了一些,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列举出更多例子,培养观察和思维习惯。知识点及导学题目的设置知识点1:氧气的性质知识点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导学》由原来的7题调整为9题。课题3制取氧气课标要求考纲要求4.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5.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6.初步认识常见的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4.实验室制取氧气(CB+)5.催化剂的重要作用(B)6.分解反应(特点、判断反应类型、解释相关现象)(B)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装置气密性检查、氧气的制取和收集等操作。3、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初步认识分解反应。教学策略分析1、实验2-5,用双氧水制氧气,双氧水浓度很关键,浓-危险,过稀-现象不明显(市售的浓度往往已经不是30%,稀释后可能过稀)2、分解反应的概念引出后,注意与前面所学的化合反应对照,找出区别。3、制取氧气的装置图教材给出了一张绘制的图示,一张实物照片,意在让学生在对照中学习识认图示和绘制实验装置图。知识点及导学题目的设置知识点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和装置知识点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知识点3:催化剂知识点4:分解反应知识点5:氧气的工业制法*6、以下是摘录某同学“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①选择适当仪器,组装成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②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良好;③向集气瓶中加水,并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集气瓶底部出现气泡;④将药品平铺于干燥试管底部,在导管口放置蓬松的棉花团,塞上橡皮塞,固定于铁架台上;⑤点燃酒精灯加热,待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立即用集气瓶进行收集;⑥气体收集完毕,用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从水中取出并正放在桌面上;⑦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欲调整试管高度,应调节图中A、B、C哪个旋钮:;(3)步骤②的操作与观察到的现象是:;若装置无破损,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高锰酸钾已大量分解,但导管口仍未产生明显气泡,可能的原因是;(4)上述实验步骤中,可能导致集气瓶中收集的氧气不纯净(水蒸气不计)的是;(填序号)(5)步骤⑦中的操作,可能引起。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水的组成课标要求考纲要求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2.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单质和化合物。1.水的组成(B),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A)。2.氧化物的组成特点(B),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C)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重点)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